在时代中逆流而上,在生命里勇往直前
直至看到友邻关于性别stereotype的一条动态,我才又一次意识到自己为什么在做现在做的事情。
之前想过做一个数据分析师,于是入门了python,虽然现在没有了这个职业规划,依旧觉得写代码挺好玩的,有时在朋友圈发一些好玩的代码成果。很多人会觉得我学来是想跳槽。
现在工作中午休息时间比较长,如果叫外卖饭后还有1小时休息,我一般看半小时书,再睡半小时。发现我在看东晋门阀政治,同事问我以前是文科还是理科。结合我做的工作、朋友圈、看的书,好像不知道给我贴什么标签。
因为近年在职业规划上想的很多,因此也经常质疑自己是不是涉猎太泛滥,什么都懂一点但是什么都不专业?但看到友邻的动态,我猛地意识到站在自己一生的长度看,所做的不过是想要在短暂的生命里体验更多。至于职业上,我也有我擅长的事情,如果纯粹出于功利的考虑,试图限制自己的探索,似乎不对。
我在突破很多人对生活的stereotype,以至于发现没法给我贴什么标签。
但的确会有些人做很多事,也都做的很好。我觉得在这方面我的限制主要是健康,特别是精力的充沛程度和压力管理,这影响了我在很多场景下的发挥。因此今年我的主题是健康,19年1/6就要过去了,围绕主题我已经开始了不少的行动。
大多数人的内心充满矛盾,并体现在日常的方方面面。比如有人喜欢矫情地转发”看书不能问有什么用“,却又问你学编程是不是想跳槽;很多家长觉得小孩应该要有快乐的童年,却又一边焦虑地报很多补习班,晚上下班在作业辅导上忙的焦头烂额,因为身边几乎每个家长都这么做。
很少人表里如一地活着,既是因为人们很少向内看,对自己、对生命几乎一无所知,又因为这个快速的、外在丰富的时代更加重了人们内心的匮乏。这种被外在结果就是在生命的进程中随波逐流,直至很晚才发现最简朴的道理。比如我老板的票圈说生命拼的是体力,不是智力。以及身边年龄相近的人经历了迅速破碎的婚姻、爱情里的焦头烂额才发现了我在践行的道理。
虽然我这个年纪还能做很多放肆的事情,熬夜、吃多油多糖的美味食物、业余用各种游戏、电视剧、逛街打发时间,但我已经开始远离,践行一些老人家的日常。因为从整个生命的长度来看,健康的身体是成就更多的保证,因此我一直努力克制和节欲。别人说自己很佛系时,告诉他“从整个生命的长度来看,健康的身体是成就更多的保证,因此我一直努力克制和节欲”,好像不太妥,这些自己以为简单的东西,只能烂在心里。
从关系的长远来看,颜值、完全因为两个人的物理距离较近而交集较多积累的情谊、不是基于契合而产生的体贴、不匹配的家境,都不是婚姻等长远关系的考量因素。然而人多是短视的,喜欢看到当下的东西。seeing is believing已经被认知科学家challenge地体无完肤。
我对伴侣、好朋友的期待都是一致的,就是可以拥有几样越发稀缺的简单品质。坦诚、高自尊、聪明、精力充沛,任何一项都足以对我产生足够的吸引力。高自尊(self-esteem)是容易产生歧义的,我喜欢用心力来代替,因为自尊在日常使用和心理学术语中的定义很不一样。
这些简单品质很少被关注,当我和同事说某个隔壁部门的谁不错时,他们会从她的肤色、脸型、五官、身高、胖瘦来判断我喜欢什么类型。而我的出发点通常是穿搭、体态是否显得精力充沛、眼睛是否有神。都是看外表,但大家看的东西很不一样。
当关注长远、关注本质的时候,就会显得很孤独。自己以为坚信的是再简单不过的东西,却难以获得认同。
知乎上有个回答很深刻,什么是新鲜感?新鲜感是和相同的人做不同的事,而非和不同的人做一样的事。这句话背后有太多东西。比如拥有怎样品质的人,才可能做到“和相同的人做不同的事”?
出去饭馆会看到很多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着手机,彼此并没有多少对话。很多都市小白领的动态显得在体验各种东西,但都是打卡式的,并没有深入学习。在物质丰富的面纱下,是内心的匮乏,这些并不能用手机上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娱乐活动的多样掩盖。不愿意深度交流、学习、专注的人,怎么能忍受一直是同一个人呢,或者说怎么可能不断地去探索一个人的全部,以及和一个人去探索世界的全部呢。
曾经以为施瓦辛格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对运动健将的stereotype),但看了他写的健身指南却会发现他非常智慧。在专注做精一件事情时,大家都会悟出相同的道理。如果做精两件以上事情,那么人们便会开始发现真理是普世的,从这件事的出来的教训,也适用那件事。当这些专注的人相遇时,虽然彼此领域并不相同,却一见如故,因为发现彼此都有相同的认知,并且孤独地活着,经历过黑暗时刻。
挚友就是这样的,大家并不一定看过相同的书走过一样的路,却拥有类似的品质和认知。所谓精神世界的交流,不是就具体内容的交流,而是品质的交流。人们看过同一本书,可能看法相去甚远,因为大家的认知能力完全不同。但人们也可能在听对方说没经历过的事情时,深有共鸣,因为同一件事情大家会从类似的出发点观察。
真正的匹配,是生命本质上的。
标题说在生命中逆流而上,这其实在说勇气。勇气的前提,是对自身、对生命有了本质的认知。比如向内看的深了,一定会有生命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要做某件事情的认识(很多人是想要的得不到时用这句话自欺欺人),这显得很有勇气。生命是一个选择的构成,而非打卡式的竞赛。因孩子学业焦虑的家长,都是向内看的太浅,才会随波逐流。他们的小孩也是不幸的。
结婚、生子都是一个选择。对于勇敢的人而言,如果在花样年华里结婚生子了,那么只是恰巧在这个时间点做了这个选择而已。你会发现他们的生活并未因婚姻而变得死气沉沉。并不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对于怯懦、不自知的人而言,一切都在走向坟墓,只是恰好在中年这个婚后几年的时间点,有了明显的可以感受到的恶化。
为什么健康特别重要,因为提供了在不同生命阶段都能做更多选择的前提。我一位50几岁的大学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一直以身作则地展示什么叫live the most out of life,就不举例说他多牛了。在和我们作业小组的一次对话中,他问选择伴侣时对方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都可以自己决定,只有一个不由得你选,问大家觉得这一点是什么。没人回答对,他说是健康。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不太认同,因为财富并不100%决定幸福感。但孱弱夫妻,一定百事衰。
虽在青年时期,我也开始把健康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勇敢,变成莽撞。岁月一定会让身体不断衰弱,但我们可以努力减缓这个进程,为以后人生选择的多样性提供前提。朝气蓬勃地体态,炯炯有神的眼睛,是我看外在时最重视的特征。孱弱的身体,是不可能拥有美好品质的。
这篇日记到这里已经很长了,非常琐碎地谈了自己关于向内看、关注本质、重视健康的看法。最后再分享一下关于坦诚和真实,这两个品质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非常稀缺。
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里提到大家发朋友圈的压力已经非常大,因为很多人在看着,我们非常在意自己在公开场合传达的人设。大家认为每个人会挑选自己想表现的一面,但更多情况人们是在竭力传达理想的、想象中的自己,用卡伦霍尼的话讲,就是“理想化形象”。
这在线下的交谈中也是如此。人们更多地因难以满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而苦恼,而非因为无法践行内心真实想法而沮丧。他们有最新的iPhone,更大的房子,我买不起,很悲伤。但是很少有人脱离外在的信息,脱离物欲,停下来想想是什么才让自己真正快乐。这和向内看又有了关联。
现在微博上好友的动态,就远比朋友圈要真实,他们经常发一些小情绪,小看法,而非美食打卡、旅行打卡、或者蹭社会热点发表看法。用罗杰斯的话来说,真实就是情感的无阻碍流动,做到这点,其实也是一种勇气。
如果两个人见面不是彼此秀优越感,不是就那些世俗在意的点互相奉承,而是就生活的各种小事有感而发,也不看手机,在当下就很难得了。
-
库巴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7 1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