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书评的2666阅读感想整理集合
看完第四部分后:
好了。2666看完第四部分了。感想是....很迷糊。比看荒野侦探时的各种穿梭还要迷糊。这里面是有各种暗示和奇怪的隐喻的,但是要解读好累我又懒...而且又怕过度解读。但有些事情是可以肯定的:事件的发生始于女众议员的朋友凯利做老鸨,然后组织了很多圣特莱莎的女工去参加银行家家里的晚会,(晚会是乱交趴...)但后来发生了各种事情,不一定是败露,可能是闹掰了。总之凯利失踪了被抛尸荒野。随后,这些女工逐渐遭到清洗,数种不同的事件无意间联系起来了。首先,银行家的手下清洗部分模特、女工,然后,毒枭的手下也借机清洗一些组织内部人员的女眷,其次,某些圣特莱莎的人也恰在这个时候杀害女性,多种这些事件联系起来,于是组成了2666的第四部分“罪行”。在事件的关键核心处是银行家,(没有描述),可以猜测事件大概是:银行家失去了凯利这个老鸨之后,晚会缺少一个组织者,于是只好用业余人员撑上,但随后面临暴露的风险,于是只好每次都清洗掉这些女工。毒枭和其余犯罪组织协助,官员、上层互相勾结。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死因都一致。某些部分则只是个别的杀人罪行。其实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嘲笑人类的话语。他用冷酷的口吻描述一些看上去十分可笑的事情,例如:某个丈夫想杀掉他的妻子很久了。有一天,他叫上自己的弟弟把妻子轮奸了。然后把她勒死了。这种冷淡、无情的叙事口吻恰恰有点像新闻叙述风格,不掺杂个人感情,只是“描述”。但是整体来讲,可能是我反复看百科和书评看太多次,结果产生的冲击感反而让我觉得不够剧烈。叙事模式是荒野侦探式的穿插。一开始,用冷酷口吻描述尸体发现经过;随后,讲述一个新警察加入警察局的故事;穿插尸体发现;描述警察与精神病院女院长的情事;尸体;诬陷人作凶手;尸体;个别犯罪描述;尸体;记者调查;尸体;场外势力描述:警察局长、官员、市长、议员等等描述;尸体;社会反响;女预言家上电视;社会现象描述;尸体;被诬陷的凶手的监狱生活;尸体;记者的追查路线;尸体;借助事件拍电影的导演团队;尸体;女众议员露面;尸体;凶手自白穿插;尸体;侦探追查;尸体;反复来回穿插第三者的描述。这种穿插、叙事结构构造还挺有意思的。里面还有一点很有趣的:波拉尼奥讨厌马尔克斯,里面有一个新警察的背景故事,像极了百年孤独,明显感觉得出里面是在嘲讽,百年孤独里最大的特点是阿卡迪奥和奥雷连诺两个名字反复出现,警察故事里,警察的祖母、曾祖母、曾曾祖母等等追溯上百年都是同一个名字。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某个女15岁被强奸了,生了一个女儿A,被抛弃了,A被村民养大后,15岁被强奸了,生了一个女儿命名为A·A,A·A15岁被强奸了,生了一个女儿命名为A'(实际上名字相同,为了方便理解标记为A’),A'16岁又...随后经过几代,对她们还有各种奇怪的描述,百年孤独里面有过各种辅助分辨的描述,例如俏姑娘雷麦黛丝,奥雷连诺上校,双胞胎奥雷连诺和阿卡迪奥;在警察故事里也有壮姑娘A'',可爱的姑娘A''',等等。明显是在嘲讽百年孤独啦,但是我觉得还挺萌的,这种促狭让人联想起他的美洲纳粹文学,这两个地方表现出了同样一个刻薄和机智,让人莫名其妙地忍俊不禁....最后是生下了小警察。但是他的特点啰嗦还是挺明显的......真的,真的好啰嗦.......有很多次我都几乎受不了,真的是靠信仰看下来的。又啰嗦,又喜欢离题,真是让人非常纠结。幸好、幸好足够有趣(?)我想这个评价,我喜欢的那位批评波拉尼奥的博主一定不会同意......要说烂,缺点也很明显:叙事轻重与主客体不明(个人见解),有些部分叙事主体会发生跳跃,感觉上下文的逻辑连不起来,互相脱离。有的部分的啰嗦感觉挺有意思,像是昆汀式的背景啰嗦,听上去对整个故事毫无帮助,但是还挺有趣就看下去了。有些部分的啰嗦离题就真的非常莫名其妙,看了还是一头雾水....还有,这些所谓大师作者喜欢隐喻就算了,喜欢不说人话也可以理解,问题是谜底能不能给得清爽点,不要像是便秘一样半天没货..
读完后:
断断续续地用了八个月时间。去年12月尾左右开始看,断断续续地看看又放下,终于今天看完了。感觉以后可能还会再看几次。这本书写得..有些感想之前也提过,我本来也是有偏见喜欢他的,所以感觉很微妙。总体上讲有那种比荒野侦探更上一步的淡淡哀愁。人物的悲伤更沉重很多。依旧啰嗦。要说高度,荒野还是关心着拉美变迁,着眼点是两个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本关心的是从拉美延伸出去的全人类的感受,为了达成这种叙事,用了五个部分展现主旨。不懂写作技法就不说了。从故事上说,穿插大量题外话让人看得心焦,但是主旨传达得很好。译者在最后把它拔到“全人类恶的膨胀”这种高度,老实讲感觉有点吹得太过。(或许确实是作者的本意),有非常多不直接给答案的讲述,要靠读者的感受拼凑出人物的心理。这种所谓的不描述第三人称的心理的写法确实行之有效..但是他的描述都只是客观事实而缺少主观行动(或许是我眼拙),很多时候都感觉人物与叙事的割裂,好像这个人不是在做这件事一样。还有,有些事情居然要靠后面的提示拼凑出来..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参加了晚会当晚就做噩梦,然后第二天女评论家就走了。原因是啥?第四部分才告诉我们晚会可能是那个银行家那种类型的晚会(个人无脑猜测)。第三部分探监对象金发巨人,其实我觉得应该就是作家,但是时间是对不上的:探监时事件还在发生,作家去墨西哥已经是2000年后了。第四部分的被诬陷者到第五部分才揭露是作家的外甥,第四部分的上电视预言老太婆有一段说她死了,后来的剧情里她又活生生地继续吹水。这又是怎么回事..第五部分我觉得是缺了点东西没交待。如果要强行对得上,应该是作家去了监狱用什么方法把外甥救了出来,自己入狱了。然后记者采访找到了他,金发巨人,接着评论家来到并逃走,这才符合时间线..可惜不是。
关于死去的预言家复活:
原来如此。看了下网上的书评笔记,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说从西语翻译过来的原文确实是她最终死在医院,但不是昏倒的时候死在医院,而是指生命最终结束在医院..另一个解释是从英语翻译过来说是“她最终去了医院”,"ended up in hospital”,而不是死在了那里。我感觉后一个翻译要可信点,前面那个解释像欺诈..
要说本书的看点,我比较low,我觉得不是书商吹的人形恶的膨胀、什么站在高处站在2666年看全人类,我觉得就是有趣而已。生活的多面展示,仅此而已。比较喜欢的书评说,这五部分本来没有先后之分,感觉这样说更牛逼了。它纯粹只是一个大规模全景游戏,包含作家生平、作家研究者、罪行、罪行拜访者、罪行造成的对小人物的影响。这样说倒是像群像剧,但又不同于群像剧。存在一个叙事主体、主角和叙事核心。其余部分则是围绕着它进行,仅此而已。然后,顺便说说恶与不幸,他刻意用冷漠的文体描述死亡,顺便重复一下主旨:想要通过麻木和冷漠忘却暴力,最终会把真正重要的东西也忘掉(出处是护身符,不是发明)。但他也没有刻意处理信息噪点、精简信息。某些部分信息量是很大,对小说的有趣度而言无甚裨益。有些部分只让它更无聊,但或许他的目的就是增加无聊度(无聊的出处是题记:无聊的沙漠中有恐怖的绿洲)。我感觉是,他是有意控制读者的阅读体验,第一部分是一个普通无趣的交友小说,第二部分的疯狂描述产生让人阅读的趣味,第三部分又大幅度引入无聊事件让人恨得牙痒,此时读者的胃口都被吊高了,第四部分一下子抛出,而且是非常多的资料,看到读者麻木和感到无聊的时候,第五部分的作家奇遇生平又让人越看越欢乐。总的来说,是一部有趣味有情怀的小说,阅读欢乐度很高,但是思想高度感觉欠缺,是书商吹逼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