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三个阶段
根据个人的阅读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大致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所看的书完全视社会的文化环境而定,所选择的书籍来源大概视三个方面。
1.经典作品。准确来说是学校课本加课外读本上涉及的作品。
2.遇到的作家。这里的遇到,当然是很广义的,通过各种途径。尽管如此,能遇到的作家依然是十分有限的。
3.书店里有的书。高中在小县城,书店里的书相对有限。
这一个阶段的阅读90%的依赖于外界环境。
第二阶段
经历了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对书籍有了明确的区分: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区分并非全凭感觉,而是有合乎情理的理由。正是在这种区分中,开始将书籍与自己个人的生命联系起来。开始拥有个性。
我记得高中时买了一本《女神》,其实看不太进去,但开始都是想自己水平不够,硬看,但最终还是坚持不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得出结论,《女神》这类经典并不适合我,它所面对的时代或问题都跟我太遥远,相反,它对我自己真正需要处理的问题毫无涉及。
当然,只是以《女神》为例。实际情况是,对所有的书籍都开始有了类似的看法。
这个阶段,是渴望通过阅读了解自己生存的问题,了解自身的成长状况。
第三阶段
与第二阶段有点相反的味道。第二阶段是从书到生命,第三阶段是从生命到书。也即是说,对自己的生命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的理解,根据这些理解,来寻找对应的书籍。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对自己的生命理解的那么透彻,因此,第三阶段同时也伴随着第二阶段。当对自身的问题不那么焦虑时,也伴随这第一阶段,看一些与自身生命关联没那么强烈的书籍。
回想我自己的阅读生涯,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是那么明晰。大致简单划分一下吧。
第一阶段:泰戈尔、红楼梦、草房子
第二阶段:川端康成、海子、周国平、余华
第三阶段:娱乐至死、乡土中国、内向者心理学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