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崔《有话说》,看完我也把话说
写在前面:这是一个周更的读书笔记。人们常说,读完一本书最好的纪念方法就是多输出,而思维导图,读书笔记都是很好的输出方式。学而不思则罔,那么就让我从一个简单的读书笔记开始,理清思路并结合实例,写下我的当下的所思所想。
本周第一篇读书笔记,献给最近最喜欢的一本书:崔永元《有话说》。(豆瓣链接及评分如下)
提起小崔,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微博打假斗士?伸张正义不惧权贵的急先锋?总之,小崔给我的感觉是个很“激进”的人,而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做好了看到他“慷慨激昂”甚至“煽风点火”话语的准备。但通篇读下来,这本书却出奇的平静又实在。没有太多修饰性的话语,没有太多“拍案而起”的案例,有的只是点点滴滴工作生活的感悟,平易而又感人。
我一直有把书中好的表达和发人深思的话语拍照保存在印象笔记的习惯。小崔的这本书读完,我发现竟然拍了30多张书中段落的照片,为至今为止我的看书拍照历史之最。是啊,怎么能不拍照不记录呢,那些看完会心一笑的话语,那些感同身受的语句,都让我忍不住反复咀嚼。在这里想选取两处和大家分享。
1“去了解,就是尊重。你尊重的不仅仅是事实,更是人。”
在谈到《实话实说》的准备工作时,小崔会在采访的大部队到来之前提前两天到采访地了解情况,“做几趟当地的出租车,和司机聊聊天,把自己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当地人”,等到大部队都来了,“已经把事情的脉络理清楚,也了解了究竟是哪些细微的地方被动了手脚”,所以总能在一大堆记者围着采访的时候,总能在不痛不痒的问题之外一针见血。可能连对方都会诧异:”他怎么会知道这么多?
读到此处,我想报道真相要“快人一步”地了解采访对象。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和人相处好,打开人际关系的大门,不更要以真心换真心,多去了解对方,让对方感觉受尊重,才会愿意和我们交流吗?
我有一个朋友入职新公司,想和领导处好关系。但偏偏领导少言寡语,极少主动和员工讲话。有一天,她看到领导寥寥无几的朋友圈里,转载了一篇介绍罗永浩的文章,并且她又注意到老板的手机logo不是IPhone也不是HAIWEI,而是一个她没见过的牌子。联想到那篇文章,她在上网一查,竟然是老罗公司的锤子手机!看来老板是老罗的铁粉了,她想。于是,她多方面搜集老罗的信息并多加了解,在一次团建上大家和 老板 的 尬聊 中,迅速 和老板找到了共同话题,受到了老板的青睐。
”没有人 会 排斥一份 真正被别人放到心里的重视和真诚。”以诚相待,多去关心了解别人,定能收获丰厚的果实。
2 “哪怕话尽了,场也不会散,就还一直在那儿,不拆不倒。而曾经场里面的人,最好的结尾就是各自成长,但彼此关注。”
为什么《实话实说》选题独到,与时俱进,大家都特别爱看?这些选题都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这些都来自参加过节目的嘉宾们。节目上畅快沟通,节目下,制作组依然和嘉宾保持着良好的联系。“有时候,是我们的策划人到采访对象家里做前期访问,帮人家把沙发修好了,把窗帘修好了;有时候,是参加过我们节目的嘉宾的孩子要结婚了,请我们去帮助策划婚礼。”正是这些曾经参加过 节目的 嘉宾们给节目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他们有什么新鲜事儿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节目组分享。话题“从群众中来”,自然也能“到群众中去”。
芸芸众生,能遇到几率就是少之又少,而遇到,又能同行一段路,“怎么可能因为到了家门口,说了声再见,自此就门一关,句号一画。想想都 可惜 。”是的,从情感上来讲,那些曾经和我们并肩作战的朋友,同学 ,是我们成长路上见证,尽管不经常联系,但彼此挂念,逢年过节一句温暖的问候 ,那遇到困难时对方的一句 “我在”,都会让我们不觉得孤独。从功利上来讲,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很多好的机会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时候,谁的情感纽带越强,越能更先获得机会。比如,猎头手中握着极好的职位信息,有两位候选人,学历和经验都相同的情况下,一位态度傲慢甚至一次介绍工作不成就把猎头微信删除,一位总是友好礼貌 心怀感恩,你猜猎头会把这一信息第一时间分享给谁?
“人走了,茶不能凉”。
以上两点,就是我看完这本书感触最深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地方写的诚意满满,充满了人文 关怀,这是一篇值得反复 阅读的好书。如果你读后,和我有一样的触动和共鸣,欢迎留言,让我们一起读书,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