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记忆碎片
“宝岛增重计划”,微信小组是这么命名的。回来后过秤发现确实也重了,不过庆幸的是,吃了那么多的食物,只胖了一两斤。
去台湾的旅行计划在十月初香港行之后就开始了。联系了钰臻,在台北有她陪着,心里就觉得踏实了。本想着就自己一个人去也好,后来曾一起选修东南亚人类学的学妹也加入了进来,所以变成了2+1。
我买了往返都要中转香港的机票,价格并不比直飞便宜,当时的想法是香港航空的飞行体验很舒服,另外回程经停香港的时候,还可以出机场和蛋蛋同学再约一波。在Airbnb和Booking上订好了五日台北和两日台南的酒店,行程也就这么被确定了下来。这一次在两个城市晃,一点也不着急,目标是好好吃喝,散步遛弯。其他的城市,西部、最南部和离岛就留给下一次。
在台湾最深的感受是舒服。舒服来自于气候、温度、物价、食物、生活节奏还有人们说话的语调。我们优哉游哉地逛过了老街道和夜市,临时去了阳明山接受风吹雨淋,过着这顿还没吃就想着下一顿的日子。
我在台北和台南逛了许多家古着,价格都很划算,物件的款式也好看,我买了一件裙子、一顶帽子、一个羊毛小西装和一件米白色风衣。临走的那晚,我和钰臻说,如果我住在台北,一定每一周都要逛一次古着,看看有没有上新,那么我一定超幸福。逛古着,也就成了我想要重回台湾的最大理由之一。
台北和台南总是有很老的街,街上会有专门卖某种东西的店铺,比如卖瓶子的就一屋子各种各样材质、款式和尺寸的瓶子,卖糖果的就一大罐一大罐地装满,还有卖小孩子的玩具的,卖药材的等等,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也觉得实在可爱。
关于台湾,记忆是碎片化的,我的大多数旅行都是如此,所以我很难写出完整的流水账游记来,但还总想在旅行结束后留下些文字,作为总结和回望。就写到这里吧。等着下一次再去。

在铸字行里钰臻仔细地找字

机车、阳光、街头

红色的落日

从地铁望向窗外

一个小朋友的游戏场

在台南民俗的窗向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