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书单分享
今年给自己制定的读书计划是每周一本书,每年至少五十本(读书较慢,加上还会做摘记,有定期的考试和学习任务),因为不以数量为标准,所以特别讲求书单的质量。一般都是通过各种途径搜罗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目之后,先找到电子书资源在Kindle上试读,喜欢的会立刻下单纸质。收藏纸质书在家里做一个“小型图书馆”是我毕生的一个努力方向。

我尽量要求自己阅读书目的涉猎范围尽量广泛,因为我觉得业余书目的选择是丰富自己层次丰满自己人格的重要途径,我希望自己向一个“更加饱满的人”前进。
下面直入正题。
1.《造房子》
王澍老师的这本《造房子》对于学建筑的同学来说绝对是一本可以豁然开朗的书,他主要想要传达的是建筑的人文情怀,这是现代建筑所缺乏的,也是正在学习过程中的建筑系学生容易急功近利所忽略的。
但我从中还是有很多收获,被王澍老师淡然沉静的生活态度所吸引,书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我喜欢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有些人活着,其实已经死了。忙忙碌碌疲于奔命的人们脸上都是一副模样,我希望自己将来永远做一个心中有光眼中有星星,永远充满好奇童真的人。

2.《人类简史》

这本书绝对要拍手叫好,之前一直看位于畅销榜首害怕入了营销的坑,但其实不是的。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感叹,作者太厉害了吧,这书写的也太好了吧,让人一直想要读下去…
这本书有很多让人警醒的观点和新概念,比如代替种族主义的文化主义概念,和农业社会追求的幸福快乐的巨大陷阱…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更宏观清晰的了解。
3.《沉默的大多数》

彻底折服于王小波老师的幽默犀利和智慧,相比王小波的小说,杂文更能体现他的人格魅力,我基本上是睡前读几篇,每一篇都能挖掘出一个深刻的观点,并且立刻就将你说服。
我觉得这本属于可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的有干货的杂文,配合读书笔记来做,但是可能不适合快速阅读,每天读太多篇不是很好消化。
4.《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不多说了,可能不是我喜欢的写作风格,没有太多的收获。但是关于毛姆也认同“跳读”这一点倒是给了我更多的勇气…
5.《我执》

看了去年的奇葩说,觉得梁文道先生的商业气息越来越重了…但是这本随笔还是有很多可以产生共鸣和引发深入思考的部分的。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看两篇,在小本本上写写感悟,觉得很惬意。
6.《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去年看了很多画展,后来发现真正记下来的内容没有多少,大多只有一点模糊的印象。所以很想看看关于美学艺术方面的书籍,拓宽一下审美渠道。
7.《活着是为了讲述》
读完比较久了,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自律很重要。
8.《我们仨》
9.《恋人絮语》
罗兰巴特是非常有声望的思想家,在王小波的书中曾不止一次的出现过罗兰巴特的观点。这本《恋人絮语》属于解构主义文本,你可以明显的发现它文章的结构排布都和普通的书不一样,可能会让你产生“他在写什么”的想法。说实话我没有get到这种文本的目的,但是译者在序中也说了这种文本的目的就是没有目的,不追求终极意义。
另外一点就是,这本书不像书名那样,其实是一本反恋爱故事的书,文章主人公是以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维特为原型,探讨恋人之间的语言行动和思想,非常理性的探讨…这本书我还在反刍(当然也不要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去读书啦)

10.《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11.《柏林童年》
本雅明也是一位哲学家,这本书应该是个随笔,杂文或者回忆录。以成人的角度回忆自己童年的故事,带有一些哲学的思考,场景的描写夜非常细致。这本书是去年去南京先锋书店盲选的,有时候就是想不带任何目的的(不做功课)单纯的选一两本自己觉得有吸引力的书看看,当然有的时候会选到烂书,但这无所谓的,不想做一个过度的精准主义者。
12.《what I wish I know when I was 20》
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最近荒废了英语学习,拿来当英语阅读理解在看的…对于高考完的小朋友,我觉得可以送本来读读,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维持英语语感方面,都是有好处的。
希望以后能够更多更及时的记录读书的内容和感想吧,也可以督促自己不断的输入和输出💪
© 本文版权归 mercidaidai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