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陈帝后陵寝之陈宣帝陈顼显宁陵

显宁陵,是陈宣帝陈顼的陵寝,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油坊村罐子山北麓。
陈宣帝陈顼(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又名陈昙顼,字绍世,小字师利,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陈文帝陈蒨之弟。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光大二年(568年)到太建十四年(582年)在位。
永定元年(557年),袭封始兴郡王,陈蒨继位后改封安成王。天康元年(566年),其兄陈文帝去世,陈文帝之子陈伯宗即位,陈顼成为辅佐大臣。光大二年(568年),陈顼废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太建。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太建五年(573年),派大将吴明彻乘北齐大乱之机北伐,攻占了吕梁(在今江苏徐州附近)和寿阳,一度占有淮、泗之地,但最后在太建九年(577年)被北周夺走。总的来说,陈顼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也较为清明。
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宣帝陈顼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高宗,葬于显宁陵。
陈朝大臣江总评价:妫水枢宿,姚墟大虹,讴歌承历,揖让受终,重规帝绪,踵武王风,名山纪变,清庙传功,我后丕承,思弘祖业,莅政恭己,临朝凝默,焕烂九功,葳蕤七德,宪章昭著,威灵允塞。
唐初史学家姚思廉《陈书》:高宗器度弘厚,亦有人君之量焉。世祖知冢嗣仁弱,弗可传于宝位,高宗地居姬旦,世祖情存太伯,及乎弗悆,大事咸委焉。至于纂业,万机平理,命将出师,克淮南之地,开拓土宇,静谧封疆。享国十馀年,志大意逸,吕梁覆军,大丧师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呜呼!盖德不逮文,智不及武,虽得失自我,无御敌之略焉。 少宽大,多智略。及长,美容仪,身长八尺三寸,手垂过膝。有勇力,善骑射。
唐初大臣虞世南评价:宣帝度量宏广,推心待物,可谓宽仁之主焉。
李延寿《南史》评价:陈宣帝器度弘厚,有人君之量。文帝知冢嗣仁弱,早存太伯之心,及乎弗悆,咸已委托矣。至于缵业之后,拓土开疆,盖德不逮文,智不及武,志大不已,晚致吕梁之败,江左日蹙,抑此之由也。
皇后:柳敬言(533年―615年),河东解县人,陈朝皇后,南齐司空柳世隆曾孙女,鄱阳太守柳偃之女,母为梁武帝萧衍之女长城公主,陈宣帝陈顼之妻。陈后主陈叔宝的母亲。
柳敬言容貌美丽,性格谦虚谨慎。九岁时父亲去世,她料理家中事务,如同成年。侯景之乱时,与和弟柳盼前往江陵依附舅舅梁元帝萧绎,元帝将柳敬言嫁于陈顼。陈顼受封安成王,柳敬言为安成王妃。天康元年(566年),陈顼继位,是为陈宣帝,立柳敬言为皇后。太建十四年(582年),宣帝去世,始兴王陈叔陵作乱,柳敬言救护太子陈叔宝。陈叔宝继位后,尊柳敬言为皇太后。当时陈朝刚失淮南,隋军逼近长江边,又受大丧,陈叔宝患病不能处理政事,其诛杀陈叔陵、办理陈宣帝丧事、边境防守及百官事务,皆由柳敬言决断。陈叔宝病愈后,才把大权归还。
祯明三年(589年),隋朝攻灭陈朝,柳敬言进隋都长安居住。大业十一年(615年),柳敬言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葬于洛阳邙山。

陈宣帝显宁陵的具体方位,早年失考。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制》:“陈宣帝陈顼显宁陵在县南四十里牛头山西北”
学界多以今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油坊桥观子山南朝大墓为陈宣帝陈顼显宁陵,如罗宗真《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发掘》、、日本学者曾布川宽先生《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等。
关于观子山大墓的发掘在罗宗真先生《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发掘》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记录。1960年3月南京市文物保管会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南朝大墓,南京博物院于1961-1962年进行了考古发掘。由于该大墓在观子山北麓,所以一般称为“观子山南朝大墓”,又因为靠近西善桥油坊村,简报中也称之为“西善桥油坊村大墓”。另外,根据《元和郡县制》记录“陈宣帝陈顼显宁陵在县南四十里牛头山西北”,从地理位置看和这处大墓接近,文博界有该大墓为“陈宣帝陈顼显宁陵”之说,但考古发掘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该墓规模宏大,地面封土为现存南朝墓葬中最高者。
油坊村大墓位于山麓海拔约30 米处, 先挖一长45米, 宽9~10 米的长方形墓坑, 在长达30 .5 米的墓道顶端用长方砖砌筑甬道和墓室, 用封门墙封门。这些完成后再在上面覆盖高达10米, 周长141 米的封土。墓室长10 米, 宽6 .7 米, 高6 .7 米, 平面呈椭圆形, 墓为穹隆顶。但是由于盗掘和自然破坏, 天井、墙壁和铺地砖都已毁坏, 甬道也有一部分毁坏, 但仍有可能复原。甬道宽1 .75 米, 高3 米, 券顶, 并用花纹砖装饰内壁。甬道被两道石门分为第一甬道和第二甬道, 在第一甬道东西壁的中央、距地面0 .55 米处镶嵌有“狮子图”砖画, 画面高0 .65米, 宽1 .05 米。西壁(左壁)的完全被毁, 东壁尚存狮子的后半身。从这残存的“ 狮子图”, 可以看出狮子呈蹲踞状, 大尾上扬, 与金家村墓甬道中的“ 狮子图”几乎一样。

该墓或与陈宣帝显宁陵有关,理由如下:
其一,从墓葬所处的位置看,符合《元和郡县志》:“陈宣帝陈顼显宁陵在县南四十里牛头山西北”的记载。
其二,从墓葬的形制看,油坊村墓的地面上尚存高10米,周长141米的封土,墓室长10米,宽6.7米,高6.7米,高度为西善桥和石子岗两座墓不及。墓葬甬道内修建两道石门,将甬道分为了前后两段,规模宏大,当为南陈鼎盛时期的帝陵。
其三,观子山南朝墓墓室已接近完全变成椭圆型,不再有长方形的任何直线和棱角。应属于南朝最晚期的墓葬形制,符合显宁陵所属年代。
其四,从地理方位看,雨花台区西善桥地区的南陈帝陵中,晚期的帝陵营建于早期帝陵的西南,即左侧,符合南朝礼仪制度中的“尚右”风气,石子岗(永宁陵)位于最东北,西善桥在石子岗西南;观子山在西善桥西南。三座墓葬均坐北朝南,但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三座南陈墓葬中,只有观子山位于秦淮新河(旧称新林浦)以南,且方向为正南正北,而西善桥墓和石子岗墓则位于新林浦以北,且方向为东北-西南。这可能与陈宣帝的心理有关。陈宣帝为陈文帝之弟,按封建礼制当不与陈文帝葬于同处。且陈宣帝杀侄自立,朝局动荡。但陈宣帝为人好大喜功,故择陵地于新林浦以南,既距离陈武帝万安陵较近,又相对远离陈文帝父子。
其五,观子山南朝墓曾经遭遇过军队性的毁灭盗掘破坏,天井、墙壁和铺地砖都已毁坏, 甬道也有一部分毁坏, 带花纹的砖亦多遭砸毁。可能与隋平南陈以后对南陈帝陵的毁灭破坏有关。《北史》记载,陈亡后,陈霸先政敌王僧辨之子王颁,纠集其父旧部,夜掘陈武帝陵,破棺焚尸,并将骨灰倒于池塘中,命上千人喝掉,极尽污辱,而隋文帝非但不责罚王颁,尚以此为孝行。隋平江南后,江南之地的反抗之势极大,为此,隋文帝下令废弃六朝建康城,将建康城“平荡耕垦”,这一过程中,必大规模破坏六朝尤其是南陈的帝王墓葬。观子山南朝墓遭毁灭性盗掘破坏可能与此有关。
其六,观子山南朝墓距离陈叔陵葬其母彭贵人的梅岭亦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