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精致的媚俗主义
1
要说精致的媚俗主义,就要先说精致的利己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来自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一段话。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指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的意思与粗糙相对,指的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味的追求物质价值,有自己的生活品味的一群人。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为核心的人。
高智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最大特征。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切以自己获利为核心,但表面上又要维护自己形象的一群精英人士。而精致的媚俗主义,则是脱胎于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一种营销理念。
精致的利己主义是向内的,精致的媚俗主义是向外的,共同点都是为了自身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但精致的利己主义是通过各种手段来直接让自己获利,而精致的媚俗主义,则是在认真研究目标群体的购买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精致的商品,去迎合目标群体,满足目标群体,从而达到获取最大利益的目的。
精致的媚俗主义不是说要庸俗,而是说媚一种通俗的流行,只有流行的,才是大众的,只有大众的,才能继续流行,进而让产品形成规模化,那么薄利,也能通过多销来达到最大价值的获利。
以小米来说,它就是典型的精致的媚俗主义。它迎合的是“既要便宜又要有品质”的这样一种心态,所以,他的“性价比”策略才能俘获大量的目标群体。“贪便宜”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庸俗心理,但是贪便宜的同时还想要好的品质,就有点过于贪心的意思了。小米在面对这样一种心态的目标群体时,紧紧抓住这种心理,在每次的产品发布会上,都把价格作为最大或第二大的卖点。在媚了价格因素这个最大的俗之后,小米又保证了自己手机的品质能够做到行业内的同等价位的“精致”水准,所以,目标群体的忠实度相对很高。
除了小米,其实华为、蓝绿,都是精致的媚俗主义,主打拍照,是媚的女性用户爱自拍的俗,主打游戏,是媚的游戏玩家追求游戏品质的俗。即便是高高在上的苹果,一样是精致的媚俗主义,它最主要的媚的是中国人爱装逼的俗。
针对大众心理,针对性的媚俗,然后再做出高质量的产品,这种商业行为,在各行各业都已经屡见不鲜。
在文化产业,比如电影业和出版业, 也开始被越来越多地运用起来。热门类型片,用最优秀的团队去做,用最好的特效,比如《流浪地球》,其实是在看到国外科幻电影流行之后,对国内科幻电影的一次媚俗的尝试。这个市场是显而易见存在的,只是,很多资本过于相信电影行业的媚俗应该是女性脑残关注为主的“颜值”这一“通俗卖点”,所以,错误的认为只要有小鲜肉就能有高回报率的电影。
然而,一部又一部用心做的电影把鲜肉和鲜肉背后的资本的脸打得肿如猪头。以鲜肉的颜值为主要卖点的电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精致,注定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
在出版行业,也是这样的规律,越来越多的书,在“俗需求”——大众需求的刺激下,被做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努力讨好它们的受众。出版物也越来越细分为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在越来越成熟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而被迫越来越精致。
活得好的,只能是做得好的。
精致的媚俗主义,关键在于精致。媚俗谁都会,看见大家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就是了。但是,消费者或者受众买不买账,那就不一定了。而精致,就是让消费者或者受众买账的关键因素。因为媚俗的俗,就是代表的大众,越是大众的,就越是竞争激烈的,想要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做到精致。
精致的媚俗主义,是全方位的精致。精致的设计,精致的用料,精致的营销,一切都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讨好受众。
有人也许会问,小鲜肉电影按理说也是精致的媚俗主义,怎么现在都扑街了呢?
恰恰相反,小鲜肉电影基本上都不是精致的媚俗主义,而是典型的只媚俗而不精致。因为小鲜肉电影只在迎合脑残粉对明星颜值的需求上下功夫,只在刷流量上下功夫,所以,在剧本打磨上,在关键主演的演技培养上,在特效、服装等关键元素的投入上,非但多数不精致,反而可以说非常粗糙。
粗糙的媚俗主义,往往披上“颜值”的华丽外衣,他们以为只要长得好看的明星作为主打,就等于精致,就能讨好受众,就能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而实际上,此类电视剧还可以勉强这么说,因为大多数电视剧都不用花钱去看,而电影就不行了,因为电影可能投入的资本更多,但受众必须花钱去电影院看,而动辄四五十或五六十一张的电影票,让很多所谓的“粉丝”望而却步,于是变成了“叶公好龙”。
精致的媚俗主义和粗糙的媚俗主义,在本身上的对比,就在于在制作时,是不是真的认真做到了同等档次的优秀或最少和合格水平,在受众方面的对比,就在于受众愿不愿意真正地去拿钱“投票”——去看你的电影,去买你代言的东西,去看你写的书,等等。因为在涉及花钱的时候,大多数人基本都已经养成了货比三家的习惯。所以,精致的媚俗主义和粗糙的媚俗主义,他们之间所推出的商品——电影、书,或者实物——的区别,不比不知道,一比真的能吓一跳。
精致的媚俗主义,无论是精致,还是媚俗,这两个关键词都不是贬义。
满足大众需求,大众就是我们这些俗人,我们这些俗人最基本的最广泛的需求,而精致,就是不再凑合,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把对应的需求所需要的质量,也相应的提升。谁都想自己的产品赢得市场,大多数市场都是显性的,大多数的“俗需求”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尽可能地去精致吧,尽可能地去认真做事,认真做产品,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消费主义形成了足够大的市场。而谁能更好的做好精致的媚俗主义,谁就能成为市场中的佼佼者——当然,如果能精致地开发出更独特的媚俗角度,那就更厉害了。
2
2020年8月24日,我去中关村书店逛了一趟,又增加了一些想法,所以,我决定在图书的层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补充——其实最初这篇文章也是从做书的角度写的,只不过原稿没有保存,后来重新写的时候,就直接写大众消费市场了。
对精致的媚俗主义感受最深的一类图书就是各种经典名著,比如读客做的三个圈的名著系列,大星文化的漫画封面名著系列,以及果麦的文艺范名著系列,最后是也加入公版书名著体系且在风格上模仿果麦的博集天卷公版书系列。
可能有些看书的人会说:这几个公司的书也不一样啊,尤其是读客的书跟果麦、博集天卷完全是两个样子,你怎么放在一起说呢?
表象上是不一样的,但本质上一样——即精致的媚俗主义。
精致——都是精装,设计都很有特色(纵然读客和大星文化的特色有点太特色)。
媚俗——低定价。
精致的媚俗主义,上面已经说过,就是将精致设计与低价策略相结合。在图书领域,最好实现这一点的就是公版书,因为非公版书要支付作者版税,即使书畅销了,因为水涨船高的版税,也难以持续地、成系列地实行“精致的媚俗主义”的策略。
读客、大星文化、果麦、博集天卷的公版书,封面设计用纸都比较好,且大多数都是精装,内文则大多数用轻型纸——这是省成本的地方,然后,定价远低于正常的精装书。
与之想类似的是名创优品。
名创优品把自己包装成日本品牌的样子,假装自己是有日本血统的公司,买的是日本的“物美价廉”的小商品——其实确实也物美价廉,但是也确实不是日本小商品。
但这种“日式精致”,结合低价,造就了名创优品的成功。也证实了“精致的媚俗主义”的适用性。
很多“俗人”其实也有一颗追求“逼格”——即“精致”的心,但消费水平所限,这种追求一般都是隐性需求,在面对真正精致而高价的物品时,只能望而却步。
当一些特定的商品,以一种“精致”的方式来“迎合”——即“媚俗”他们时,那这种经营方式就成功了。
如今,这种方式的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元气森林”,假装日本饮料,其实是国产货。倒不是说国产货不好,但是,这个产品之所以能卖好,肯定是有借了“日本皮”的原因——毕竟一般的日本饮料要卖十几块。定价四五块的“元气森林”同时满足了精致和媚俗的条件,于是就获得了成功。
读客、大星文化、果麦、博集天卷的公版书系列,也是做到了这些企业、这些品牌所做到的事,所以,他们的产品力加上他们的营销力,能保证他们一定时期内会成为这类书的市场主体,其他小公司和出版社,在他们这种精致设计加低定价加强势营销发行面前,是很难有一战之力的。
3
精致的媚俗主义的理念,不仅可以用于公版书领域——虽然它是最适合的,其实还可以用在很多的图书类型上。
比较有潜力、比较适合的一类还有低成本引进的日本版权书。
为什么偏偏是日本版权书呢?
从上面名创优品和元气森林的案例可以看到,现在的“俗人”们对日系极简风、小清新风的追捧依然很“狂热”。
只要优衣库和无印良品一直在国内拥有大量的受众和较好的口碑,那么,这种日系风格的流行就不会消亡。
因为这种“审美”具有“高级感”,所以,追捧这种“范儿”也不会觉得丢人。
于是,对日系审美的追捧就会蔓延到各种产品上,在图书领域,就是各种设计得很“日范儿”的图书。
因为部分日本版权书成本比较低,所以,也是可以走精致的媚俗主义这条路线的。
这种日本书,天生拥有被追捧的基因,也就是具有“名家血统”,所以,只要设计靠谱,定价比平均值略低,那么,它们的市场就会一直有保证。
4
好了,这篇文章就到此为止了。希望能给你带去一点帮助——无论你是做什么行业的。
-
F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06 13:56:23
-
一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28 03:09:36
-
江承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17 00:16:12
-
Madagascar_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3 21:35:24
-
Wum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26 20:15:22
-
啦啦啦啦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03 22:16:08
-
果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4 08:03:01
-
忙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01 01:37:01
-
阅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27 18:28:33
-
凌晨_发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9 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