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内圣外王——读《曾国藩》传
这几天,花了不少时间读《曾国藩传》,以前对曾国藩也略有了解,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几与圣贤同列,这次系统了解下来,对其愈发钦佩,也有很大收获。
一、儒家思想是指引一个人前进的明灯
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终生都非常重视学习。难得可贵的是他不是腐儒,知行合一,视野比较开阔,不仅仅是理学,对其他的如经济、军事、地理等也有很多涉猎。他一生大概办了几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发起洋务运动、处理天津教案等。
湘军的建立,他把儒家思想加入其中,晚晴政治腐败,政府军队已没有战斗力,他用文人带兵,军队里有很多文人将领,白天打仗,晚上讲经论理,用儒家思想,来作为军队的价值观,重新塑造出一只有精气神的军队。
在个人修养上,曾国藩在30岁左右定下了成为圣人的理想,从此汲汲以求,为此他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自己的名声,一生饱经忧患,最后忧劳而死。因为有大愿,所以有大舍,最终有大得。
二、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批判精神
曾国藩的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强,每个人都有贪玩偷懒的一面,但他一旦定下了宏愿,便坚定信念,一以贯之。比如他写日记,就一直坚持到死前一天,每天在日记中,都会对当天所为进行深刻的反省,自责之语经常可见。
又比如坚持早起,饭后锻炼身体,这些形成习惯以后,对自己也帮助甚大。我们看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有严格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强大的意志力和定力
湘军与天平天国的战斗中,咸丰皇帝经常胡乱指挥,不断催曾国藩出兵,但他认为装备未齐,操练未熟,于是拒绝出兵。甚至他的好友江忠源处于危急之中,数次求援,他也不为所动,最终江兵败自杀,似乎很不近人情,但这正是他从大局着想,有强大定力的表现。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不禁想到三国时刘备为了给二弟三弟报仇,不惜以举国之力讨伐吴国,结果遭到惨败。刘备显然不是一个优秀的君主,不能从大局着眼,不能定心。
四、不要跟别人比,要比就跟圣贤比
曾国藩是个有大智慧的人,然而却常常以愚笨自许。他和左宗棠的故事很有意思,左宗棠自命不凡,看不起曾国藩,经常背地里说曾国藩的不是,曾却始终不说一句左的坏话,这里已经看出两个人格局的差异。因为左宗棠没有曾国藩那样伟大的理想,所以就只能着眼于眼前的争论。左宗棠恩将仇报,曾国藩却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最终让左宗棠非常感动。后来曾国藩去世,左宗棠发来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终于承认曾比他强,这对这么自负骄傲的左来说,也是真的不容易。
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你跟谁比,就看出你的格局。最牛的就是跟圣贤比。
其实还有很多打动我的点,这里就不一一说了,总结一下,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这决定一个人的格局。要有强大的自律,这样才能越来越好,要有百折不挠的决心,因为世间本没有什么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