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王丽娜执导的《第一次的离别》斩获柏林、东京电影节大奖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69届柏林电影节上,由腾讯影业携手大象纪录、幸福蓝海等公司共同出品,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诗人导演秦晓宇监制、著名主持人汪涵担任总策划的中国影片《第一次的离别》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该片也曾获得过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最佳影片大奖。

《第一次的离别》以新疆男孩艾萨的生活为线索,讲述了他和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凯丽比努尔的童年故事,以及他对患有疾病的母亲那份感人至深的亲情。这是一部用维吾尔族语和汉语交织的抒情诗——留着山羊胡须的老汉缓缓地赶着一群山羊,沙地摩挲,手里牵着小黑骡,胡杨摇曳风中,维吾尔族特有的“朵帕”(花帽)在夕阳下透着金边。影片独特的新疆风物、孩子纯真的情感、关于成长和离别的故事内核无不深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影人。

据悉《第一次的离别》在筹备期时甚至还没有剧本,只有故事大纲——基于青年导演王丽娜一部在故乡新疆沙雅拍摄了一年的纪录片。主创团队之所以这样创作,一是担心安排的台词,不符合维吾尔语的话语方式和维族孩子的思维特点;二是希望小演员有一定的自由度,把真正的童言童语和童真童趣表现出来,而不是被情节与台词紧紧捆缚,成了“牵线木偶”。

面对这样创作风险,该片总策划汪涵却很有信心。他认为故事片有一千种做法,没有一定之规,仅从当时拍摄好的素材来看就很动人,因为有真情实感、聚焦现实生活;最重要的是,人物是电影的魂魄,而这两个维族孩子的表现太精彩了。

《第一次的离别》是年仅31岁的青年导演王丽娜的长片处女作,她表示,为了创作的真实性,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不仅沿用了本名,就连影片中的父母们,也是由他们生活中的父母出演。“我花了半年时间去选人物。不仅要看孩子的样貌、个性,也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故事。调研阶段我选中了三个孩子,并进行了一年的纪录片拍摄,但最终创作剧情片时选了这两个孩子。”

虽然很年轻,也是电影处女作,但这位年轻导演对自己还是信心十足,缘在于她曾大量取材并拍摄了纪录片,她喜欢含蓄的、有扩展性的表达方式去拍摄电影,就像本片的名字一样,也是因为艾萨上了一堂课,课文就叫《第一次的离别》,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身的内涵。

本次,该片能够再次获得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大奖,也说明该片在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是双色俱佳。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与之前东京首映不同的是,柏林首映现场迎来了许多儿童观众,亲子观影团体成为了本次首映的一大特色。影片播放结束后,主创团队在现场就收到了孩子们最纯真质朴的“影评”,比如几个小学三年级小男孩“非常激动,很兴奋,觉得很棒,整体都很喜欢 。”孩子的词汇有限,但对《第一次的离别》的喜爱之情已经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