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碎屏的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

这周四的中午,我匆匆忙忙的从家里出来。因为手里拿着一堆的东西,所以很自然的就把手机夹在了胳膊下。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动作我常做,所以丝毫没有意识到将要到来的糟糕时刻:
我的左手腾不出空来,我的右手这时打算帮帮它。一个抬手,手机摔在了地上。
它的脸先着了地,这也就注定了它走向了碎屏的命运。当我拿起了它一看,我的头“嗡”的一声。这一刻真的很难形容,就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我的心里,也碎掉了。
在乘地铁的一路上,不扯淡,我整整哭了三站地。我对面的小哥看着我抹眼泪委屈难过的样子,一定会判断我是刚刚失了恋。后来我想,要是我的来访者们看到我这个样子,可能会迅速将理想化从我的身上撤下来,想象的空间都不会有了。
但是没办法,手机,是多么的重要啊。
🔹
手机,是我的重要客体。
从精神分析角度讲,它虽然是它,但其实它的职能几乎等同于“她”了。也就是那个当我们还是婴儿时的时时刻刻都能满足我们的妈妈。
想想看,我们现在做什么都要通过它。吃饭可以查询地点,住宿可以提前预定,买东西都用它来付账,就是乘地铁现在都有软件而无需带地铁卡了。不瞒你们说,我出门的标配从之前的钥匙、手机、钱到现在的钥匙和手机了。我猜想未来总会有这样的一款软件是“智能钥匙”,这样,我就能连钥匙都省了。
而这些还只是生活基本品而已,最重要的还是它在精神层面的满足。
我不想说到底有多少软件,可以愉悦我们。因为当你在地铁上看到所有人都在深深沉浸于和手机之间的连接,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看到对着手机的人们,露出那如同初恋般的明媚笑容时,你就一定会恍惚那个物件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可以让我们变成这样。
更可怕的是,手机并不仅仅是人们无聊时才会去摆弄的消遣。而是它迅速占据了各种关系的内核。
比如夫妻关系:
从前是两个人相看两不厌,现在是两个人在一起各玩各的手机。也许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矛盾和冲突,但反面来说,却是在彼此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
比如亲子关系:
从前是孩子闹,大人笑。现在是大人甩给孩子一个iPad,这样就能由手机代替大人完成教育和陪伴了。我曾看到过一个爸爸带着孩子去面馆吃面,两个人都在看自己的手机,专注到面条都凉了。而那个孩子看起来不过4、5岁左右。
比如朋友关系:
从前是聚会、聊天、喝酒,闹闹吵吵的场面热热乎乎。现在依然是聚会聊天喝酒,但手机,其实才是里面最隐秘的主宰者。不信你看,谁不会习惯性的过几分钟就拿出手机来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发信息,尽管,自己在现实中的朋友可能都在这次聚会上。。
不得不说,我们已经无法离开它了。
因为有了它,我们变成了那个可以被时时满足的孩子。这种欲望也就婴儿的时候才可能得到,也许一些人格不够完善的父母连这个都难以满足。而我们,在成年之后,欣喜若狂的在它这,找到了替代和补偿。
你不开心,它可以陪你。你心情不好,它可以放笑话给你听。你心情愉悦,它可以找出一些东西来让你的愉悦放大。你难过了,它还可以陪着你流泪到天明。
你在现实中是个矮穷挫,你在它这里可以成为高富帅。你在现实中自卑又low逼,你在游戏里可以实现王者荣耀。你想要的成就感、你幻想中的高高在上的位置,甚至一个风流倜傥或千娇百媚的帅哥靓女形象,都在这里,全都给你。
------曾经有句话说:【为什么要谈恋爱,是手机不好玩么?】
这句话真的是,一点毛病都没有。
为什么如今恋爱指数越来越低,结婚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是个成年人的事实,需要去面对各种关系中的困难和麻烦。如果用过关打怪来说,我们经历的真要比游戏中设定的更夸张。
但若是有个机会能让我们喘口气呢?若是这口气,能喘很久呢?若是喘一喘,发现其实停留在自我满足的世界里就已经足够了呢?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逼着自己当大人。。
🔹
可能这个时代变了,它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它高级到可以给我们制造一个妈妈了,一个人工的、智能的、可以实现即刻满足的妈妈。它让我们在成年时,也依然能给自己一个空间,去包容、接纳、允许我们在这里幻想、停留、来缓冲自己在现实中的艰难和糟糕处境。
虽然过了头,它就让我们无法独立了,就好像一个溺爱的妈妈总是不会让孩子独立起来的。
但也许,在你还有“度”的范围内,它确实可以缓解我们太多的复杂感受,很多在“人”面前也许无法呈现出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就是个黑洞,它深不可测且未知神秘,就算精神分析可能都要用大半辈子的时光来探寻。而手机,却在一定程度上或填补、或缓冲,让这个黑洞暂时被稳定住了。
🔹
所以你问我对手机的感觉,也许我也很难界定。
我会担忧它影响了我和伴侣之间的情感,却也感激它在我需要的时候不离不弃。
而这也是我在地铁上哭了三站的原因,因为在我的心里,它早已经胜过真正的伴侣,情感上的重要依托,无可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