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用户信息摄取&隐私?尺度如何把控?
“京东金融”曝光会获取用户的敏感图片并上传,且有视频可复现。目前京东金融致歉称为安卓版错误开发。
那么问题来了 ❗️
1. 用户的哪些信息是我们需要采集的?隐私🔏问题如何把控?
2.你了解哪些产品获取了你哪些信息吗?反隐私产品是否可做?
我个人觉得,登录时候需要获取的账号密码,邮箱,手机号,性别,年龄,地区,喜好,这是比较常见的,有助于PM 了解用户画像,分析用户需求,从而更好做出产品,为用户服务。
隐私问题把控,个人觉得目前,互联网的法律对用户的隐私保护较少管束,也没有特别的界限哪些不能获取。有良心点的PM,会在每次获取用户隐私前,弹窗提醒用户是否允许获取,而黑心点的直接获取不通知。
但金融产品,属于用户的私人财产方向,很特殊很敏感。很多用户的相片里含有银行卡等资金信息,被上传了就相当于离被抢劫只差一步了,严重的信息泄露事件会引起一大波用户的恐慌。
用户之所以选择京东金融等类似互联网产品,把自己的钱交给平台保管,考虑的第一是因为安全,第二才是收益。另一方面,用户选择它,不是因为产品值得信任,而是信任“京东”这个大机构牌子,即使用户不认识京东金融的PM,但还是会选择相信。
如果这种风控以后不好好把关,PM少考虑这一步,会损失多少钱不说,少得更多的是信用值,品牌信任度一降低,意味着,差评率的传播广度和市场份额减少程度呈正相关。
我所知道,
有些垂直领域,又刚需,这种就会要求填很多资料(烦死了),
例如:艺考生APP,除上述外,要填考试方向,目标院校,成绩,培训经历(不填完不给体验app)
购物类的,淘宝app,获取相片权限,相机权限,麦克风权限
支付类的,支付宝app,获取位置,通讯录,照片,相机,运动数据等
理财类的,橘子理财,获取siri语音,手机号,邮箱号,银行卡号,身份证等
多了去了。。。
反隐私产品是否可做?
不太清楚,但我们很多使用的产品,用用户隐私换取方便的,产品都是基于用户的数据收集所分析出来的用户路径,才存在的。
那如果真出来了反隐私产品,针对的是企业,但用户还是会偏向于牺牲点(不怎么值钱)的隐私,换来信息的方便获取,所以这款反隐私产品的需求,是不是伪需求,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