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青岩
姜文的电影每一部都看过,无论是他导演还是主演,都深深烙印着他独特的印记,好些个人色彩强烈的甚至看过几遍,唯有他指导和主演的《寻枪》,或许是过于晦涩、痛苦而绝望,我尝试了很多次,一直没能看完,可我第一遍就记住了电影里那个古风犹存、街巷错落的古镇青岩。
这次,要去青岩。路上我又打开了《寻枪》,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我竟窝在大巴上看完了,这大概是天定的机缘。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花溪区,交通便捷,被誉为贵阳“南大门”。这处藏身西南边陲的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曾由布依族土司修建,后又多次扩建,一直是中央王朝屯兵屯田的军事要寨,数百年经营,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因九寺、八庙、五阁、二祠、青岩书院等数量众多的明清古建而闻名。
到了古镇外围,设施齐全的游客中心和停车场已修建完备,因为是淡季,游客不多,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古汉白玉牌坊吸引了众人合影。跟着导引图往景区里走,一条仿古街全是卖状元蹄、苗王酒、鸡辣椒、玫瑰糖等当地土特产的,这里的卤猪蹄和米豆腐值得一尝。几分钟后,到了仿古城墙样式的景区大门,检票后穿过城门,眼前豁然开朗。一池碧水,清波荡漾,水草和荷花簇拥着一道石径,直插向远方驻在崖上的古城。城墙巍峨,逶迤环绕,城楼古朴,飞角重檐,古城的风很凉却不冷,有卖酒的旗幡迎风飘过眼帘,拾级而上,顿感别有洞天。
这座西南古镇,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主要功能是屯兵戍卫,因而肃穆森严,是有名的山地兵城。城池由石木建造,天生多了份粗犷,和那些画舫楼台、商贾如流的江南古镇秉性迥异,让见多了小桥流水烟雨桃花的我大感惊艳。青岩是5A景区,近年重点开发,逐年修葺完善,和十多年前拍摄《寻枪》时的郁败景象大为两样。步入城门,漫步流连,静心感受着黔地的山风雨雾、风俗人情,青石背街安详质朴,牵花矮墙曲折静谧,民居古建鳞次栉比,我暗暗感慨,青岩不负我望、值得一来。
青岩地处双狮峰下,地态崎岖、丘峦遍布,众多古朴精巧的建筑依傍着地势自然排开,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因着这起伏地势,龙蛇游走,依山傍岭的青岩有着其它古镇所罕见的立体感。青岩的美,不是平面的,不是疏离的,不是淡漠的,而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生动鲜活的,就像一卷玲珑唱吟的散文诗,牌坊是自然划分的段落,宅邸是醒目的文眼,随处可见的寺庙道观是文中的锦句,那些铺满古镇的青石则是诗里的每一个文字。站在高处俯瞰,行在雨里檐下,借着星辰灯火,更能发现青岩的美。岁月洗礼,车马行走,这些石头已经被打磨光滑,泛着青色油光,这大概就是“青岩”名字的由来。
城内没有蜿蜒流水,但随处点缀着古树芳菲,各种商铺繁多,虽雷同却并不太喧嚣,花枝绿藤锁着青瓦石墙,炊烟香火伴着吆喝人声。古镇现存三座清代的石牌坊,显眼地矗立在南门和北门,四柱三间,雕刻绝美。青岩民居独具特色的象鼻木雕、垂花朝门和重檐悬山式个性鲜明,宅内随处可见的木雕石雕栩栩如生,犹如一幅经典的民俗画。青岩的牌坊多、宅邸多、寺庙多、名人故居多、革命遗迹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遗存也多,而最让我诧异的是,古镇里竟还完整保存着两座历史悠久的天主堂和基督堂,由此可见,当年的青岩四教合一、富庶包容。
我没有方向感,也不赶时间,在青岩随意游走,喝喝这家的梅子酒,尝尝那家的糍粑稀饭,一会儿倚着街边一道道用片石垒砌的古朴院墙拍照,或者推开院门探视里头月季怒放的民居客栈。隔着几步,就能看到导览牌,指引我奔向各个景点——“琴鹤谱志、论语传家”的状元府,依山而建、攒角重楼的文昌阁,慈云寺的石雕,寿佛寺的木雕,万寿宫的戏楼,始建于明代的“黔山祖庙”迎祥寺,修复后的民国建筑张公馆……古镇不大,格局简明,没有电影里显示的那样错综复杂,半天就能逛透。十字形的两条主街,连着四个城门,依山环绕的城墙,围着四通八达的岔道,整座古镇都在墙里,只要不出城门,大可信马由缰随意走动。
走马观花一遍,还有些空闲,我在古镇里随性徜徉,细心观察下,却又有新的惊喜涌现。谁能想到,抗战时,青岩这座偏僻的兵城因为是日军轰炸的盲区而得以保存,城墙完好,秩序如旧,接纳了众多避难者,所以西迁的浙大曾在这里办学,周恩来邓颖超李克农博古等人的亲属曾在此秘密居住。更不会想到,这处偏安一隅的边陲古镇,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代办信局”,比中国最早的官办邮政还早8年,在中国邮政史上涂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似乎格外眷顾青岩,在这处仅几平方公里的小城里,竟有青岩玫瑰糖、双花醋两样传承超过百年至今不衰的老字号。
青岩,青岩,静潜心海,步履生莲。
我们喝一碗梅子酒,摩挲着青石墙,旧时光瞬间回到从前。
那时,岁月很老,时光很慢,我还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