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
老子应该是最恨人谈论仁义了。
《庄子·外篇·天运》记述孔子向老子谈论仁义,老子说: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
播扬的糠屑进了眼睛,就让我看不清天地四方,蚊虫叮咬,使我通宵不能入睡。而仁义之祸,让我心中忧愤,没有比这个危害更大的了。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是描述天下祸乱的递进关系,提倡“仁”是道德的进一步沦丧,等到开始提倡“礼”的约束,就是祸乱的开始了。
《道德经》第十八章里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通行的翻译是: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这个翻译出来的意思跟老子对“仁”的态度可谓截然相反。
事实上,反过来描述可能更清楚。不强调忠臣,就是国家清明的时候;不强调孝慈,就是亲人和睦的时候;不强调机巧智谋,就没有诡诈,不强调仁义,“大道”就风行了。
庄子说: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又说: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
大道不废弃,何用提倡仁义呢,人保持原有的天性,又何必提倡礼乐来规劝。仁义本就在大道里,只是人民觉察不到,就像水和空气一样。等要到强调水和空气的时候,那世界岂不是糟坏到一定地步了吗?
根据老庄的看法,当社会崩坏的时候,提倡“仁”是下下策,人人奔命于“仁义”,会使人丧失其天真本性,无异于饮鸩止渴。
返璞归真,保护人本真的天性,允许参差多态,根据资质、本性多元发展,就是无为之道。
老庄谢世几百年之后,汉武帝刘彻就采纳了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提议,用儒家标准来规范所有人,由此拉开了两千年来对中国人的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统一驯化的序幕。社会精英晋升的渠道变成儒家文化的接受和应用程度的选拔,树立道德模范,儒家礼法演变为社会习俗。
单一的评价标准,较高的道德准绳的倡导。对异见者的严酷排斥,使得虚伪矫饰得以盛行。
还是那句话,社会道德评价基准可能和社会道德水平呈负相关。即社会道德评价定的基准越高越单一,社会道德水平越低下。
越倡导伟光正为主流的社会,可能越腐朽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