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泪伤痕》观后感
富家太太维拉坐在轮椅上滚下楼梯坠楼而死,当了40多年的保姆德洛丽丝手持凶器站在旁边被人看到,本地的探长因德洛丽丝18年前的旧案牵扯,一心寻找资料指认德洛丽丝是凶手,但苦于没有实质性证据。在纽约做记者的德洛丽丝女儿莎琳娜工作被上司排挤,收到母亲被指控的消息就回到15年未曾踏足的故乡。母女重逢共同生活的几天,牵扯出德洛丽丝对往事的种种回忆,女儿莎琳娜被尘封的那段黑暗往事也逐渐重新回到她的记忆。
最终结局留给大家自己去看,这里就不剧透了。但这部拍摄于1995年的电影,导演的拍摄手法及演员的精彩表演之处让人大感惊讶。导演的对电影中矛盾冲突缓急的节奏把控,对场景的切换给人造成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但逻辑上却一点也不觉得很突兀。特别是对光影中主色调的轮换,明显的切换马上可以让人领悟到其中时间的穿插。
每个配角的表现,都不亚于出境多次的主角。甚至其中的主题,在文中被多次提及的句子:sometimes being a bitch is all a woman has to hold onto(有时候做一个泼妇是一个女人唯一的出路)贯穿了整部电影(这里我先申明一下个人观点,不是引导女性去成为泼妇,而是在面对这个无情社会和被别人的摧残时候,女性应该勇于反抗和斗争)。从维拉嘴里说出口,从德洛丽丝嘴里说出口,从莎琳娜嘴里说出口,没有一点一丝的违和感。



这样的观点放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没有丝毫的落后。电影中女儿莎琳娜与母亲德洛丽丝的感情路线,正如如今这个社会,儿女离家去大城市打拼,与故乡亲人交流的减少导致逝去的亲情。母亲德洛丽丝与雇主维拉的感情路线,像极了如今这个社会,一些雇主与钟点工及保姆情感,由两起不太确定的意外死亡还是他杀事故贯穿起来。这绝对是个极好的编剧,那编剧是谁,反正了解美国恐怖小说的人,看过肯定能记住。
影片获得了1995年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1996年土星奖最佳女演员奖(提名)等。给我印象深刻的镜头居然是那个吝啬了一辈子的富太太维拉向佣人德洛丽丝展开心扉的那一刻,她居然哭了,不矫揉造作,情感喷涌迸发居然那么真实。或许她的想法并不普世正确,但对于她这个角色应该有的思想,演员很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这一点,我很佩服。


影片上映在1995年,那一年,香港电影界上映了<大话西游>。国人还在努力追求物质文明阶段,但如今中国发展了二十多年,终于达到了一个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相同生活方式(我说的是城乡建设发展阶段,不是指互联网移动支付领域)。
推荐有兴趣的你去看看呀!影片又名《惊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