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仪式感
我常常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注重仪式感的人,节日、生日、情侣间重要的日子是隐藏惊喜的存在。我讨厌生活一尘不变,所以对生活中转瞬即逝的惊喜更加敏锐。
在高考之前我对自己说出这样的话十分笃定。
大学四年,声音越来越小。
以至于我现在会怀疑自己:你真的注重仪式感吗?比如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仪式感在哪里?
大学前三年摧毁我的,是我内心深爱的人其实并没有把我放在多重要的地位。
比如给男朋友的18岁生日礼物,是我足足提前了五个月准备的。那个暑假我还很社恐,为了这个礼物我不得已接触很多他的朋友。后来跟他再说起这件事,他坦承其实他并没有觉得很惊喜。
比如室友的生日,我找到她男朋友,让他悄悄从重庆过来给她庆祝生日。我们在KTV摆好玫瑰花、气球、和“HAPPY BIRTHDAY"横幅。后来也听她说起,她的双胞胎妹妹的男朋友,在她们生日的这一天挑选了昂贵的礼物,身边还有很多其男朋友的朋友作为见证。语气中明显有一种酸劲儿。
比如坤子生日那天,我准备在海底捞给她准备惊喜,叫上陈可,我们一共三个人吃饭。下午上完第一节课我赶忙着去了海底捞布置包间。其实还是太赶了。我让陈可拖她时间,坤子刚开始还很生气觉得莫名其妙:那么多空位为什么一定要进包间。
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幕后策划:台前主角光鲜亮丽,自己只有在后台默默付出的份儿。
也许从小时候学跳舞开始,我就不甘心只做幕后。
后来变得“不喜欢过生日”,因为害怕自己内心又有期待。
其实生日也不过是普通的一天,很多电影小说里呈现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也许这一天除了这芝麻大点的一小部分,已经乏善可陈了。
我也想拥有这芝麻大点的一小部分。
我是拥有了的。
关于“仪式感”这个问题,我想我最终个给出的答案是,生日这一天,很多日常披上这层霞光之后,会显得格外动人。常常有很多感慨,促使我动手记下来,或者会有照片。总之,我生日的仪式感在于“记忆”memory。
记忆点可能是中午吃的又辣又贵的串串,或是爸爸妈妈开溜,又或是郭智超第一次带女朋友。
我和大奶奶一天生日,爸爸妈妈今天的午饭和晚饭都在他们家吃饭。爸爸中午喝的很醉不能开车,本来说好的接外婆家一大家子吃晚饭,后来变成直接在外婆家舅妈做的饭。我白天还总在自嘲,什么爸爸妈妈也不要我咯,男朋友也不要我咯,到了晚上,又常常很感性。
回来妈妈说他和爸爸都很愧疚,但也是想为下半年我分到北雅作努力,毕竟过年也没去他们家。
小人物的悲凉。
我想找工作这件事上我已经足够强大,我让北雅一中星海都愿意要我,最后还是不能保住爸爸妈妈陪我过生日。
“在艺术上,靠变故车祸意外实现的悲剧都不是好的悲剧,真正好的悲剧是所有事情都是合逻辑的,所有人都是正常的,甚至都是善良的,事情仍然无可挽回地缓缓滑向溃败,没有赢家,没有幸存者。”
在这个意义上,这算得上是种悲剧。
(场外音:手机普及的当下丧失了好些乐趣,比如以前背摘抄,现在则是百度;在老家,所有人围着烤火,各人玩各人的手机,爷爷一个人扫视一圈之后只能看电视。我想,我第一个月拿到的工资一定要一定要一定要给爷爷买一个手机,强哥哥那1.6G的手机也能用???也轻声祝愿我的手机电脑都能再熬半年)
上午同伯伯伯母一起来临湘。伯伯大男子主义思想好重,“男孩子就是要有一门技术在手里”,总觉得静姐姐嫁哥哥是高攀,什么都不用操心,房子车子都有,早点生二胎父母还能帮着带,一世不操心,只要一日三餐按时吃饭,中国人一直以来就是很注重家族概念,自己单枪匹马是肯定敌不过别人一家人一起为一个崽奋斗的,不要太理想化了,长大了还这样那就是痴想是妄想,女的要挣那么多钱干嘛啊,能养活自己就好了,婚姻是人生除了读书之外最大的转折点,那看你强哥哥一个月能挣一万多,静姐姐挣钱就是挣着玩的(只用带好两孩子就行了),沈盼说的那个男孩子我看行,定湖临湘源潭都有房,又有车,爸爸妈妈又只跟你幺幺差不多大,年轻,我看你毕业之前不用谈恋爱,工作之后要说就说一个好的,家里条件要好,有房有车,爸爸妈妈年纪小,最好还要有亲兄弟姐妹,有什么事情也有个人帮得上忙你爸爸妈妈就你一个,以后肯定会傍着你。
说过年之前和谁谁谁吃饭,谁谁谁还要攀亲家,他看行,他儿子学的软件,跟强哥哥差不多,在深圳工作,想在长沙来离家里近一点,一回来家里还不是买房买车,爸爸妈妈又是明事理的人,要你强哥哥先加他微信帮你了解一下。
我在车上迷迷糊糊都要睡着了,突然这么一句,都给我整醒了。
我只能用”小格局”让自己心里晚一些让世俗磨平棱角。
我突然想起我之前答应过小强,2020年他高考的暑假,考得好就带他去日本看奥运会。离现在还剩一年半。以前觉得触手可及的梦想,拉近了来看也难免有些没有底气。
和很多想做的事情一样,距离越远我们越愿意有所期待,以为是给自己时间缓冲,其实是ddl效应,最后时间临近了又怂得很。
我不能认怂。
我以后要多年做一些这样的梦,然后实打实地把梦变成现实。
Forever 21/
我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