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不可能之加油中国》:透过深挖群像故事,拓宽挑战的叙事维度

1月20日,大型励志挑战类节目《挑战不可能之加油中国》回归,目前播出四期。这是一档已经在央视推出了三季的节目,通过完成扣人心弦的竞赛挑战,讲述平凡人背后的励志故事,以此给予观众力量和共鸣。

可以说,从技艺到故事,从个人到家国,不同领域的挑战者代表了不同圈层人们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对社会的现实关照。整体来看,央视无论在模式形态、创作理念还是价值表达上都把控得十分得当。
来到第四季,主持人依然由撒贝宁担任,评委阵容则缩减至三人,由李昌钰、董卿、孙杨继续担任。本季以“加油中国”为主题价值,并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为表达内核。

冷眼君认为,作为一档由央视操刀的挑战类节目,如何完成主流价值的创新表达是节目组要反复思考的。来到第四季,节目的新鲜度与可看性都面临着不小的创作难题,究竟《挑战不可能》是如何实现综艺IP的自我革新的?

舞美视效、传播途径、选题策划实现升级革新
舞美视效方面,第四季的主舞台设计依然保持了蓝色为主色调。第三季主舞台从空中俯瞰以及从地面往上看整个灯带设计都采用了螺旋概念,左右两个螺旋门中,左边是选手出场门,右边是荣誉殿堂大门。

第四季整个舞台以三角形拼接图案组成,整体结构更具现代感,更简练。同时依然保留了右边荣誉殿堂的设计,实用了浑天仪的造型元素,选手进入荣誉殿堂后上方的三个圆环同时转动,营造出开放式的太空的氛围,突显荣誉感。

传播途径方面,第四季在挑战者讲述个人挑战故事的板块,电视屏幕右上方会出现一个“扫一扫传播挑战事迹”的二维码,观众可通过这个入口进行在新媒体层面上的二次传播。

策划编排方面,节目“不可能”的创意设计体现在挑战的具体行为层面,通过完成不同的挑战项目来实现主题价值的表达,这也是有关节目选题的重要考量。
梳理来看,节目第一季大部分内容是挖掘人类自身潜能,展现人类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智慧。而从第二季开始尝试进行与时代相结合的选题策划,第三季提出“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制作理念,挑战项目囊括了众多“中国骄傲”和“大国成就”。比如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用一百个正步走和一百个齐步走的“百步筑梦”挑战,表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心。
来到第四季,节目组在挑战项目的选题策划上,减掉了较为惊险刺激的个人挑战,比如翼装飞行、高空走钢丝等杂技类挑战,着重强调了“加油中国”的概念,强调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团体的不可能挑战。

比如首期邀请“无腿老人”夏伯渝返场,他也是一位贯穿四季节目的人物,此次登台他向观众分享了第五次挑战珠峰并终于成功登顶的故事,讲述了自己43年来的坚持与努力。

再比如通过连线广西段扫雷队,观看他们完成中越边境扫除最后雷场的挑战,以此走近扫雷战士这一人物群体。还有“中华第一骑”的中国武警国宾护卫队完成精准间距的挑战。


应该说,新一季在挑战项目之外加入了更多社会纪实属性的选题策划,让不同领域的不同人群参与到节目里讲诉自己的经历故事,在人物话题上扩宽了挑战类节目的叙事维度。

以记录时代群像和情感故事为价值内核
整体来说,节目中所有挑战者虽然技能不一,但均围绕着“加油中国”的主题立意完成着人物群像的多元叙事。应该说,节目组在追求挑战项目的极限超越同时,也在极力挖掘饱满的素人情感故事。
比如第二期心理医生吴月波挑战“金婚夫妻配对”,评委从15位丈夫中随机选出3位,吴月波需要在不看到他们的相貌不听到他们声音的前提下,只通过简单心理提问和行为分析找出三位目标爷爷的老伴。这是一次有关生物模仿理论的挑战,探讨的是生活哲学与中国式浪漫。


再比如第三期春节特别策划中,中国第二台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挑战精准操作机械臂,在恶劣的海况条件下挑战抓取微小的深海虾。还有两千多名舟桥旅官兵实战演练,模拟战争环境下26分钟内在长江天险架通1100米浮桥。

应该说,节目组将这些极具生活感与社会性的故事与挑战项目融合在一起,既有大国重器的气度也有挑战精神的书写,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对当下社会和人物群像的关照。
冷眼君认为,在视角立意方面,《挑战不可能之加油中国》相比传统意义上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内容是有差异化看点的。节目不单单只局限于挑战本身,而是增加了很多叙事性元素,在竞技之外增加了许多人文情怀,更具有结构性。以记录时代群像和情感故事为价值内核,人物情节更加丰富饱满,拓宽了挑战类节目的叙事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