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毫无疑问 ,茨威格的这本《昨日的世界》是春节期间看的最过瘾的一本书,虽然2019刚开始,但我想应该是我这一年的最佳图书了。目前还写不出一篇完整的评论,因为他的一生过于丰富,而我知之甚少,所以摘了书里的一些段落来分享。
命运总是知道怎样把它需要的人找来,去完成自己什么的使命感,尽管这个人在命运前想躲起来,但无济于事。
他(彼得·席勒)从来没有钱,可从不为钱发愁。他四海为家,今天在这家寄宿,明天在那家寄做客;忘记尘世,淡泊名利,好像使他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他(维尔哈伦)的本性是稳健的,从不自满。他从不退让,逢迎或通过熟人关系来追逐名利。他认为,自己的朋友和他们忠实的友情就已经让他满足,他甚至摆脱了对一个人来说最危险的诱惑:荣誉。但荣誉在他年富力强之时落在了他头上。
这一代作家和艺术家不像后一代人那么狂妄自大,认为当图书管理员有失身份。后一代人被电影和书的大量印刷给毁了:在艺术方面刚崭露头角,就想过随心所欲的生活。而他们的前辈不慕虚荣,自愿从事那种卑微的工作,无非是想使自己的精神生活不受外界干扰。
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他们是唯一没有紧迫感的人。
当我回首往事,我觉得我一生当中最有意义的收获,莫过于我有机会和他们之中的某些人交往,莫过于我和他们的持续友谊常常与我早年对他们的景仰联系在一起。
他(里尔克)拒绝和回避一切嘈杂,甚至一切荣誉---正如他自己所说,荣誉是“围绕一个名字聚集起来的全部误会的总和”---那种好奇的空洞的滚滚巨浪只打湿他的名字,并没有打湿他本人的身体。
但是,人终究需要有一个固定的住所,以便漫游时有出发点和归宿之处,当我今天周游世界已不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迫流亡时,我对这一点的认识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
青年时代的我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后来我才知道,人生的道路是由内因决定的。我们的道路往往偏离我们的愿望,而且是极其混乱的,没有道理的,但它终会把我们引向我们自己看不见的目标。
我在他(罗曼·罗兰)的房间感觉到一种人性上和道德上的优势,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自由,对一个坚强的人来说,这种自由是不言而喻的。我第一眼就看出,在关键的时候他将代表欧洲的良心---时间证明我是对的。
艺术能使我们每个人得到满足,但它对现实生活却无能为力。
他们大概感受到现在的一切受到了威胁,才把凡是能享受的尽量去享受,穿几件好衣服,度过最后的时光。从这一点上看,人是非常脆弱,极易容易被摧毁的一种生物。一颗小小的子弹在万分之一秒的瞬间,就能把人的生命联连同记忆,认识,喜怒哀乐一起击的粉碎。所以我才能理解,在波光粼粼的湖畔,在如此鸟语花香的上午,会有几千人聚在这里沐浴阳光,去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自己的血液和也许已增添了新的更强的力量的生命。
我从来没有在一个民族身上和我自己心中感受到像当时那种强烈的生存意志,那就是:生存,继续活下去。
震荡三次摧毁了我的家园和生存的条件,使我彻底脱离了与过去的一切联系。震荡戏剧性的把我抛入一片荒漠,在此境中我清醒的认识到:“我不知道要奔向何方。“但是,我并不抱怨,恰恰是流离失所的人才能获得一种新含义的自由,只有与一切失去联系才会无所顾忌。因此我希望,我至少能具备完成一部真正反映时代的作品所必须的首要条件:公正和无偏见。
(茨威格,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1942年于巴西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