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花园
最近在喜马拉雅听《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书中提到了丛林法则,这个法则认为人们可以将自己生活的环境分为丛林和花园两种。在丛林里强调成功和权力,我们要压制自己的天性,处处小心翼翼,因为丛林里充满了压力和竞争。我们心怀恐惧,缺乏安全感,担忧未来,认为身边充满恶意的竞争。长久以来,我们受到的教育都以批判为主,这种教育模式根植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中,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制约根植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中,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这就仿佛让孩子置身于丛林中。人也比较敏感,不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反之,在花园中,人们都是平静、平等和接纳,生命是深深放松的状态,并且充满了互助与合作,无需比较,只需要尽情发现自己的价值,发展个人的天赋,同时更愿意将身边的人视为资源而非威胁。
长久以来,我们受到的教育都以丛林法则为主,我们从小受到各种批评,这种教育模式根植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中,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这就仿佛让孩子置身于丛林中,人敏感不安,不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最近一直在反思对果果应该如何进行正面管教。果果现在是一年级下级,上学期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上课会玩铅笔开小差,写作业时比较拖拉,写作业和考试时不够认真,没有检查的习惯。除此之外,他尊重老师和同学,对各种科学知识充满了好奇。但是我的家人有时候会很着急,总喜欢把问题严重化,例如:会和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没有好工作,无法养活自己。但我觉得孩子只是处于成长的其中一个阶段,他可能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他需要的更多是平和的引导,而非强调失败的后果。
回顾我的成长,在工作中,我的确会害怕同行成为我的竞争对手,而没有想到把他们当成我的资源去培养和整合。进入中年后,我感受到明显的生活压力,虽然我们目前经济状况良好,但这并没有减少我的焦虑。看到丛林法则这个概念,我才发现,我们真的是一直被灌输着社会险恶的概念。现在的我是在丛林中构建自己的花园,过程也许漫长,但我会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座爱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