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社区营造开放日”以及塘口之行的一些启发
在塘口空间的两天给我的感触还蛮大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获得了一种不曾获得的体验——遇到了一群十分友善的陌生人。在快速发生和解体的城市交往里,人和人之间产生可以信任的关系其实变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而信任和理解是发生更多交往的前提。在塘口空间里,我获得了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我与这里的人们——热爱社区营造工作的人,在短短两天的交往里,建立了一种信任,我感觉自己可以轻松地进入这种氛围里去,去参与到他们的活动和谈话里去,这种似乎本应“理所应到”的“令人舒服”的交往,对我而言却是稀缺而珍贵的财富。建立信任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体验啊。
今天听了“共生——社区营造开放日”的演说,仝行的一个建筑师开场时强调了一点,“这次我们的分享无关商业运营,这次我希望去唤醒——价值主义,我希望我们关注我们旁边的每一个人,活生生的一个人。”这一点我一开始并没有很理解,我认为运营本身会更重要一些,因为只有有利润他才能在市场上发展下去,而且我之前也一直这么认为。但是听到后面,我慢慢有些理解这种唤醒的含义了。
在听完workface的老潘的演说后,我似乎开始反思我之前对城与乡的理解,在这之前我对城乡的理解来源于城市化进程,城市正是在人的需求和对生产力提高的渴望中发展的,而乡村显然无法适应现代人的需求,生产力不够发达,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乡村被淘汰,不是必然的事情吗?
但是今天老潘的主题“设计一个微型社会”改变了我对当代城乡问题的看法,老潘的观点如下:假设一个200人的微型社会,如果要发展起来,需要如下条件:①信念——一群人聚到一起,相信什么②经济 ③制度——让利益更持久。基于这一点,他谈了workface的一个社区营造案例——计家墩,一个只有200人的小村。他说:“假如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首先,最基础的一步,是信念层面的——创造条件,促进对话,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与这200人一一沟通,无一例外。在没有这种对话之前没有人会知道共同的信念是什么。而沟通会让这种虚弱的共识成长为强壮的共识。那么一伙人在有了强壮的共识之后就会干些什么,那么其中就会包括经济行为的发生。乡村和城市在资源上不同,城市的资源集中,主要的状态体现为竞争,而乡村的资源较少,这时的状态更多体现为合作,那么商业共同体就会出现了。制度的作用则是为了让利益长久化。”
老潘的观点给了我很有冲击力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城和乡或许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而这状态本质上不同,也无优劣之分。今日之乡,并非昨日之乡。乡村营造也许是社会发展一种必然的过程,日本是如此,台湾香港亦如此。今日之乡的感触,首先就是我在塘口所感受的这一种完全不同的人际关系。在老潘的说法里面,我们在乡村实践里,去重新塑造那种“理所应当的”人际关系,去重新理解各种人。那种理解和信任的感觉,也许可以成为我投身乡村最重要的动力。
那么基于这种新的人与人的态度和交往,将会产生一种新的社会状态,这也是所说的“今日乡村并非昨日乡村”的原因,而这种人与人的新关系,也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吸引力,去吸引新一代人建立新的乡村。
我在塘口学到的另外一点是,自己太多地纸上谈兵,忽略了实践本身的极其重要性。塘口空间作为一个社区计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在建立社区的过程里不断尝试不断磨合,也不断交流吸收经验,再去营造,而这些过程和信息,如果不真真实实地去实践,很难获得如此感触。而我希望,以后能积极参与这样的社区营造实践,我相信在那不断沟通,磨合,认识,理解的过程里,我们会真正地明白,社区营造到底意味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