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不是美术、手工、看展,首先要五感通透
克利在教学中,从来不跟学生谈什么主义、风格,他鼓励学生观察自然中的树木如何生长。他在户外拿起一根烧过的树枝用大自然的炭笔在地上画了起来,给学生讲“点”如何散步。我们看到他的作品,认为是童真,他其实只是回归到了最本质的观察和感受而已,并且把对自然、生活的观察带入了他的作品。
我们通过我们敏锐的情感来体验氛围——这种体验形式起作用时,快得难以置信 。
---Peter Zumthor
在中国的城市行走,发现城市们都像是一个模型、一套效果图建出来的,一样的街道、一样的广场砖、一样的店铺字体、一样的建筑、一样的立面的材料,甚至楼梯扶手、铺地全都一样;与建筑设计专业的中国大学生接触了8年,发现大部分同学都会从开始没方案、没想法到后来思路都大致相似,创作结果趋于雷同;在影院与中国电影、动画相遇,收获的失望居多,是画的不好、拍摄技术跟不上老外,还是我们干不过美国电影工业体制?
抛去整个国家工业水平发展的限制,是不是我们的创意产业人才出了问题?人才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他们每一个个体是如何成长的?
如果拿出一张纸放在一个大人面前,告诉ta可以随便画,大部分人会讲“我不知道画什么”。一个成年人在发朋友圈时得写点什么,大部分会面对键盘茫然,所以只好随便写几句。如果说大部分成人有的感受就是“无力感、累、压力、无感”。
这也正是大学生、创意产业工作者遇到的问题“没感觉' "没感受“ “没有特别的、要表达的东西”。
被现实、匆忙、拥挤、竞争、应试教育、噪音虐,过少的户外活动、大自然缺乏症、家庭情感交流匮乏,我们的感知力一点点丧失,变得迟钝。
感知是创造重要的支柱

老师是通过画图、记笔记让你记住椅子要多少cm高,什么材质比较舒服?还是让你体验Jacobsen一把有弹性的胶合木的靠背,除了能比较舒适的贴合人类的脊椎弯曲,这些椅子可以在宴会过后,竖直叠成一列,不占空间,让你感觉到效率;坐在明式官帽椅中,抚摸一下木材的质感,后背不自觉要端庄直挺,想要有负起责任的感觉;陷入到尺寸不大、材质柔软的沙发中和闺蜜挤在一起做面膜会有的亲密感;爬上一棵结实的树,靠在它的枝杈上,闻着树叶的气味,沐浴在斑点的阳光下舒服的呼吸?
骑什么去打仗?小马椅,Pony Chair--1973 by Eero Aarnio.拍摄于芬兰国家设计博物馆前广场。小马椅结实,让人想要拥抱、跟它有更多的肢体接触,可以附着不同的材质产生不同的触感。





可惜的是,这些经验、体验本该来自于日常的生活体验和感知的积累,而不是课堂。而我们从小到大的过程中积累的,更多体验是教室里,做题、辅导班,即便进入到大学这类专业的学习中,仅存的体验记忆、感受也并没有唤醒,有时反而被抹杀,在课堂上进行趋于同质化的专业训练。
如何恢复感知力?
可以重启~ 每个人生来都有这种能力,在婴儿‘口欲期’的阶段,他们喜欢用嘴来探索世界,什么东西都要放到嘴里去尝一下,才能感知。那时候嗅觉比现在也灵敏许多。(这个话题展开太多了,总之,其实这种五官打开的状态我们在孩童时期,尤其是跟母亲、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候是非常丰富的。)
我发现了几个这方面践行的好老师,通过这些活动和资讯,我发现自己受到了点拨,也期待大家分享更多这方面的好老师~
(说明一下,当一个家长抱着写作课的成果要看到孩子洋洋洒洒的500字文章,植物课是要看看下课后孩子认识了几种花。这类重视短期成果的父母,会对感知启发类的课程有些失望,会觉得这类课程虚头巴脑,少干货。)
当然,因为社会上教育机构众多,家长没时间甄别。我花了一点时间,跟女儿一起参加,筛选出来一些适合6岁左右孩子的课程:
1.植物私塾--经过设计的自然感官课
市面上有很多*博物类或*生存技能类的户外营地活动和课程。
但我想寻找的是关注感知力开发,并经过良好设计的课程,而不是博物课,去年冬天认识了《植物私塾》,果然就是我想要找的那一类课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家庭和老师。 举几个课程中的环节:小鸟的嗅觉: 我们可能不知道鸟是可以依靠嗅觉辨别路径的。老师让5个小朋友各自闻一下母亲或父亲的双手,记住这种味道,然后蒙住小朋友的眼睛,交换家长位置,让孩子用气味的记忆去找到自己的家长。
然后再蒙住家长的眼,让父母找自己的孩子。
这个游戏把嗅觉独立出来,放大感受,集中精力,放松自己,会发现,你会放大自己鼻子的功能,并且我在散步回去的路上,开始留意辨别林子里不同区域的味道。
蝙蝠和声音:蝙蝠看不到,你了解只有声音的世界吗?可以跟一个动物共情吗?张老师带家长们做了一个游戏,一个人被蒙上眼睛,假装蝙蝠,靠着听蛾子的喊声,去定位抓住当蛾子的家长。
我给女儿报冬令营时有幸认识了张老师,在营地活动时,他也很开心的在营地深度交流关于教育的一些问题。
在这篇文章里有详细介绍。
2. 童书妈妈写作课--从感官开始激发思维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一种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开始之前,首先你需要有感受,感受到了,感受强烈,开始思维,需要表达,然后才有了写作。看再多的书,缺乏对真实生活的感受,怕只能停留在好词好句的堆叠上。比如三川团队设计的气味瓶写作课,就是让孩子们只关注气味这一种感受,孩子们通过一天的气味收集活动,几乎可以把三里屯画出一个气味地图了,有了一个看世界的新角度。这特别像我在德国学习建筑的初级课程中,老师会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然后试着去表达这种抽象的体验。所以,我立刻买下课,等待更新,果然,后面的课程,像侦探一样“一分钟、三分钟”观察课也很有趣。
3. 不一样的音乐启蒙--通过耳朵看世界
开车的时候,是不是孩子经常喜欢拿走家长的手机?那是因为ta没别的更好玩的事情可以做,我开车时,蓝牙连接一下手机,打开“少年得到”里吴金黛的音乐启蒙课:听到她在地球不同的地方,森林、城市、田野、雷雨录制到的声音,一下子想起来,我们在巴黎的进化博物馆里,当想起来雷雨的巨大声音时,加上穹顶上灯光的变化。孩子们和我的感受是如此的强烈,大家喊着下雨啦,下雨啦,好像还要在博物馆里找地方躲起来一样。
https://v.qq.com/x/page/q08329sisae.html
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除了用眼睛还可以打开耳朵、鼻子,触觉。女儿听了这个课之后, 回家迫不及待的要跟我玩,蒙上眼睛,击掌、猜房间的游戏。
*博物类:教孩子认识植物名称、特性、然后根据现场条件做一些手工、绘画等成果。在我看来,一个植物究竟叫什么名字不重要,大自然中本没有名字,都是人类赋予的名称。与其了解一种植物的属性,不如去学会观察,不只是从植物学的角度去观察。
*生存技能类:教如何自制弓箭、生火做饭、自制过滤水、扎帐篷等活动。我认为有条件的话,这类活动最好父母自己带孩子一起做,更有意义,也能促进家庭情感关系,也可以几个家庭搭伙,比在mall里约饭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