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自救手记
查看话题 >我的抑郁症治疗笔记9-关于留学生群体抑郁的一点思考
本文全部用手机打成,表扬我。
首先要说明,我在海外读的只是本科,所以肯定和phd有很大的区别。另外各个国家的签证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只能大致的参考。
1 休不休学?
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签证本身是和“你来这儿是来上学”这件事挂钩的,所以几乎所有国家都是,你申请休学=学业暂时中止=你没有留在我们国家的理由=签证作废=请你回国。所以一般会有人觉得能不休学就不休学,因为重新签证这件事真的太折磨人了。
并且,一般情况下,国外不论欧美还是日澳新等,整体上心理咨询和精神科的水平都比国内高,如果你不是那种家就在北京上海的人,那么必须要面对的就是回去之后只有远不如欧美平均水平的医疗资源,并且需要很谨慎地提防骗子。只能说至少大家都是能去留学读phd的人所以分辨面前这个人是不是骗子的能力肯定比一般水平强。
另外家就算在北京上海也不等于就高枕无忧了,公立那几个nb医院的谈话治疗你基本预约不上的。不用想了。暂停一年时间的学业,可能等谈话治疗就要等至少半年。
对于phd来说,相比本科生更有优势之处在于,你可以跟老板商量是否能合理安排工作量,让自己可以不用必须休学,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工作,最大限度地留在海外,因为博士生的工作比起本科生那种几乎固定了的课程来说是更有弹性的。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你找了个好老板的前提条件下。我完全理解有些已经抑郁了的人拼着死撑也不敢休学,因为一旦告诉老板“我抑郁症了”,ta可能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把你开了这样ta沾不上任何责任。
所以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偏见姐姐建立的那种博士生对抗抑郁共同体呀,女博士共同体呀,我觉得还挺重要的,遇到事情大家一起找方法商量总比一个人panic好。
我是真的听说某著名大学在听闻一位博士生抑郁症了之后立刻把人家强制休学赶回国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学生真的是弱势群体。毕竟很多事能做的前提就是“你还留在这里”。
但我也听说那种不需要做实验的科目,本科生阶段休了最后一年的学,人家在这段时间跟导师通过邮件交流把毕设都大体做完了,最后复学回去的时候也很轻松,把课上完了规整一下毕设,顺顺利利的毕业了。当然这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
2 家庭是你的港湾吗
看过我其他日记的豆友们都知道我跟原生家庭之间没什么好的感情,哪怕现在我和他们开始和解,但是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和解完了就算了”,那种亲密、温暖、羁绊,是不可能再有了,毕竟已经错过了建立的时间,那就绝对不可能再补回来了。但我知道我这只能代表我的情况,对于很多人来说,家庭能给自己很多温暖和力量,那么可能在这个情况下回国回家进行治疗,会有更好的效果,当然,是要在家人能理解抑郁症这个病的情况下。
3 好的就一定适合我吗?
我曾经在世界前三的Tavistock and Portman centre 接受过将近一年的谈话治疗。很可惜,效果很差,对我来说弊大于利。所以这一点来说,其实不一定最好的就等于适合自己的。这点我以前的日记里写过了。更何况,美国先不去说,英国那种全民免费医疗,换治疗师的成本相当高昂,因为等不起,甚至我怀疑如果我真的等得起他们也不会乐意给我换。
如果你的抑郁还有一些中国特色的原因,那么留在海外可能更难找到合适的咨询师。比如我,我生父就是那种典型的,他一方面觉得儿子女儿一样疼,一方面又还是受几千年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一边又觉得“我的女儿凭什么就不如别人的儿子”,这些东西混杂起来让他形成了复杂的心态,很多对我所做的事都受这种综合心态的影响。而这样的心态,我讲给我在国内的治疗师,讲到让她理解为止,我一共就用了上面那三句以“一方面…”开头的话。而给tavistock centre的那位治疗师讲,我讲了起码三个完整的session,而且我估计他还没懂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文化环境造成的影响。
可是如果你的抑郁是相对单纯的由于读博期间mean老板的push造成的的话,那么说不定同样读过phd的欧美的治疗师能特别理解你,国内的反而做不到……
4 如果抑郁症是一个博格特
(不敢窃取credit,“简直像是在对付博格特”,这个credit属于@良い子兎)
我希望我们对付抑郁症的时候,就像在对付一个博格特。诚然因为社会上对抑郁症这个病和抑郁症患者的污名化依然大量存在,我们很难真的把它当一个轻松的滑稽的事来看待。但是至少试着去,不要去羞于谈论它,也许是自我治疗的第一步。很多人都有抑郁症,我这种人还被黑成了贵瓣著名抑郁症患者(虽然按照诊断标准我其实已经算“治愈”了的),很多人都得了或者得过,你自己得了并不代表是因为你不够好不够坚强,是不是可以把它当成,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冒。
我的一位前朋友非常怕别人知道他得了抑郁症,因为觉得别人知道他抑郁症了会给他造成伤害。同时甚至害怕吃药,因为吃药带来的各种副作用(尤其是发胖)可能会让别人发现“你怎么突然胖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吃抗抑郁药了-你是不是抑郁了-你是不是变态”这样。我不知道他最后有没有开始吃药,但是显然,我认为如果他因此而不敢吃药,那么对抑郁症的耻感,给他造成的伤害已经超过了所有可能的潜在的副作用。
说实话,我自己是很奇特的对抑郁症这件事从来没有耻感的人;但这不代表我就应该强行去要求别人对这件事也没有耻感,更不能去直接谴责、用受害者有罪论那样类似的逻辑去责怪那些对抑郁症还抱有耻感的人。我希望,我觉得我应该做的是尽可能的为去污名化尽一份力量,他们的耻感是因为外界的污名化确实存在才产生的,不解决外界来的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而去强求有抑郁症的人自己在本来就相对健康时期更脆弱的状态下去更辛苦的克服耻感,这不是为了他们好,这就是挑软柿子捏来显得自己“善良”。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的这里,要不要跟我一起为去污名化做一点事?至少我们能做到的最底线的、也是最容易的事,就是do not harm。
5 但人生还是会有躲不过的迎面打来的浪头
如果最后还是在自己并不希望的情况下休学了,甚至跟我一样不幸退学了,这不是你的错,他人是无法亲身感受你所感受到的那些痛苦和压力的,他们说的很多话未必是风凉话,可确实会带来实际的压力,造成实际的二次伤害。但这依然不是你的错,不是因为你太脆弱了。
每个人的情况真的太不一样了。如果一定要给一条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建议,那么可能能给出的就只能是最废话的建议。当我做科普的时候希望能尽可能对大多数人都能有帮助的时候,就注定了我所做的一切只能很浅很浅,很基础很基础,没办法更进一步地做出有针对性的内容。可是也许至少我们能有一个友善地讨论这个问题的平台,让我们能不用那样惧怕自己会受到二次伤害这样来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来吧,别怕,你不孤单。
© 本文版权归 scienceca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scienceca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如何度过这个艰难的春天 (230人喜欢)
- 格哈赫尔与胡贝尔的演出:艺术歌曲听什么?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