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戈·沃尔夫想到李宗盛和。。。。邪典电影

今天是胡戈·沃尔夫的忌日,这位艺术歌曲作者,也是对我有特殊意义的作曲家。要说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话,那就是:常听人说,人一旦听懂李宗盛的歌,就很不妙。貌似因为这代表他的人生阅历加深,也不可避免的有了一些沧桑感。而给我这种印象的,或许就是胡戈·沃尔夫。乍看之下,沃尔夫的创作较为“传统”。因为德奥艺术歌曲基本以钢琴伴奏为“正宗”,而沃尔夫创作的年代,正是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的乐队歌曲走向成熟的阶段。尽管也写过乐队歌曲,但整体来说,沃尔夫的歌曲还是完全采用钢琴伴奏为主,因而貌似比较传统。
但事实上,作曲家笔下晦涩的意境,有时显为封闭的情感,还有述说混合于咏唱的风格,实际听来却似乎是离传统更远。Lieder以音吟诗的传统,到他这里渐渐变得不那么悦耳了。原以为,这些作品或许是写给作曲家的同胞,或至少是通晓德语之人听的。可能更深地理解文辞之美,方能明白作曲家以音吟诗的真正妙处?然而,自己终归还是爱上他的作品,那种晦涩,也渐渐品出味道,而封闭之感,终归也更多是自成一体吧。总觉得,小时候是很难爱上他的,至少我是如此。如今听得多了,也发现沃尔夫歌曲的世界很丰富,原先仅能认识一小部分。
现在想到他的歌曲,我最先记起的是《告别》(Abschied)。虽然沃尔夫也写下美丽、热情而明朗的杰作,如《远足》(Fussreise),或是极为先锋的作品,如《火焰骑士》(Der Feuerreiter),但《告别》还是特别让我牢记。归根到底,也是因为文字部分的无厘头,或者说边缘化。。。。沃尔夫将其谱为歌曲,对于那种荒诞作了进一步的强化。在德奥艺术歌曲的世界里,通过一首歌曲描绘一个鲜活的、戏剧化的场景是很自然的。可当时的听众如果脑中记着勃拉姆斯的《徒劳的小夜曲》,然后跳转到沃尔夫的《告别》,感受或许类似于看了出色的文艺片,然后直接观看昆汀·塔伦蒂诺的邪典电影吧。。。。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6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