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陪《大象席地而坐》
看完《大象席地而坐》已经半年有余,起初想写个观后感,可怎么都写不对,索性放下。
一直等到现在,心中已经没有那份初看完的积郁感,才又重新提笔。
整体来说,片子不错,故事讲得明白,虽然色调和人物都显得压抑,但整体完成度高,演员表演在线,四个小时并不拖沓。
可以说,胡波是一名合格的导演!
故事发生在一个四线,或者五线的小城镇,看得出来是一个工业城市,天空永远是阴沉着,不见阳光。这一点倒是和笔者出生的城市十分相似。
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显然都不太高兴,也可能没什么能让他们高兴的事发生。人与人之间除了互相指责,似乎也没什么愉快的话可说。
这种生活状态是现实中常有的,但被导演修剪,突出,放大到故事里,变成所有角色都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故事里的角色都是生活里的普通人,主要角色由四人构成:韦布(高中生),黄玲(女高中生),于成(青年混混)和王金(退休老人)。
四个主人公看似年龄,身份,生活背景都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被家人所包容,自己也无法解决生活里问题。说白了,既是生活的弱者,也是失败者。
影片开头一个小时中,就出了两条人命。一个是自己跳楼,一个是被人推下楼梯。
死亡在故事里被处理的非常安静,即便有人倒地,四周也没有人表现出惊慌与尖叫,麻木与冷漠的气氛始终笼罩在画面中,令人挥之不去,想去逃离。
主人公韦布,在这种对外部生活无力,对自身无能失望的认知下,开始了逃避之旅。
他不知从哪里听来一个传说:“满洲里有个大象,整天坐着,别人戳它,它也不动”。这话他从故事开始一直唠叨到最后。跟所有人唠叨,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打他的,还是救他的。这成了他活下去的目标,阴郁人生中的一丝阳光。
他的话还真起了作用,最后打动了不少与他同样对当下生活厌倦的人,最后组团登上了前往满洲里的大巴车。
这种逃离的欲望在现实生活里,确实存在于许多对自己生活疲惫的人心中。导演只是借着主人公的口,向不同的人去布道一般叙述,激起对方内心对生活的欲望。可见导演对人心还有一丝向往。
至于主人公嘴里的大象显然就是一种象征,就算换成熊猫席地而坐,换成长颈鹿席地而坐,也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当然这是我的推测,不能说就是导演的意图。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长途大巴车停在了以群山为背景的黑夜中,车上的人依次下车休息活动,过了好一阵,忽然山的背面传来一阵阵大象清脆的叫声,所有的人像被召唤一样,都愣住了,跟着朝向大象叫声传来的方向,静静地,静静地观望着。
这成了全片唯一令人内心轻松的画面。
故事也就结束了。
我不想透露太多情节,大家一看就都明白了,主旨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我想反思一个关于表达的问题。
作为一部电影,或者一个艺术片,它一般来说都是去展现作者所感悟到的生活层面中的问题,由此抒发一些感想或者疑问之类。
而这部电影所表达出的,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无力感。对人,对社会,对看到的一切都是无力的,而且你越是去努力想改善什么,越会被社会所伤害,除了逃离,别无出路。
其实逃离也挺好,也是对抗的一种形式,表示既然我跟现实玩不起,那我就离开,相当于自我放逐一样。如果以后成长了,有能力了,可以回来尝试改变,当然也可以就此永别了。
我期待着,电影作者在拥有表达权利同时,也能够去履行一份表达的责任,帮助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人生体验。
当然有人会否定,觉得这是假意的迎合,是不真实的表达,是臆造出的幻想,根本不是生活的根本面目。
如果让我来加一个结尾,我想最后会让所有人聚集在那个大象身边,在彼此看到对方的同时,所有浑浊的眼睛都亮了,脸上的阴郁散去,换上轻松自然的笑容,然后久坐不动的大象终于站了起来,和所有人一起欢乐的舞蹈。
我想人生中,大部分人还是希望有一个Happy Ending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