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随感
《百年孤独》,仰慕已久,但其实厚着脸皮的说,我连写它的作者都不知道,但就是想看,硬要说理由的话,可能觉得它的书名很酷,孤独二字配上百年岁月的沧桑,一种傲视群雄的既视感。不管怎么说我都想抱着巨人的大腿瞻仰一番。历时两周,终于看完了这部被誉为“《创世纪》之后又一值得全人类阅读的巨著”!《创世纪》是什么玩意?只觉得能如此评价定是一部旷世神作,有机会也要抱下它的大腿!
一共360页,本预期每天50页的进度,可实际中还得靠时间碎片来拼凑,加上进入状态时的慢热与阅读中自我感觉乏点的积累,导致进度整整慢慢了一倍。合上小说精致的封面,脑海里酝酿着,手里铆着劲儿,不憋出点货来怎么能对得起这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巨著呢!沉思,我深深的陷入沉思,结果满脑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何塞·阿尔卡迪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何塞、阿尔卡迪奥第二、奥雷里亚诺第二、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的名字在打转。能把外文人物名称记得如此清晰也并非我有着过目不忘的广大神通,而是我为了能支撑着自己读下去特意用笔记下这用摄人心魂的家族式起名法的家族网络图谱。于是乎,敌乱我不乱,这块儿是在写祖父,这块儿是在写儿子,这块是在写孙子,嗯嗯,这是曾祖父,这是曾孙子。一恍惚,七代人物登场退场;一恍惚,百年岁月流淌消逝;一恍惚,这近乎夭折的读物在我一点点啃食中咽入肚中。在这我要感谢下小说创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翻译者范晔,因为没有实力去读原著版,所以二人珠联璧合让我有幸体味他们带给我的酣畅淋漓与痛快。小说描写性爱、情爱文字的出现,把我从困乏的边缘拉了回来,倒不是我有多好色啊,而是此处文笔的细腻流畅让人好不痛快,这才让我注意到作者或是翻译者为塑造整部小说笔尖下所划过的每字每句,直呼过瘾。我一定是读书少,但能让我惊叹流连的也一定错不太多。有很多美句可以摘抄下来,不一一雷述,毕竟伊人般的风景只有自己走过一番才能爽的彻底。说到底,除了文笔词藻之外还有什么是这部巨著能告诉我的,能让我如梦般惊醒。答案是,没有。不是说它真的没有,而是仅凭我读一遍之功实在不敢大放厥词。我能感觉到的,是在整个家族飞灰湮灭后留下的渗到骨子里的苍凉,哪有什么傲视群雄,只是可悲,可怜,却又无可叹。我想起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说一个人怎样才能算真正的消失,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任何人记起你,你就真的玩完了,哪怕你还活着。环游记里说的是事实,百年里铺设的结局恰恰又是最让人心碎的一个——被遗忘,就像从未出现一样。书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奥上校似乎诠释了这种酸楚,曾经战功赫赫的上校,人们歌颂他、赞美他、惧怕他、憎恨他,他一生的荣耀被浓缩在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可街道萧瑟,故事变为传说,传说失去真切,最终变得虚无缥缈。上校如此,上校的家族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难逃这让人心酸却又无法抗拒的命运。不敢沉浸太久,毕竟纠结已定的结局也没多大意义,纵使这结局很悲伤。
我大概了解了一下马尔克斯和他所处的背景,哥伦比亚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百年孤独》这部小说是以拉丁美洲殖民时期为背景,小说的意喻也是马尔克斯向世人揭示拉丁美洲人民的生活状态及反殖民战争历史巨轮下的一个缩影。这部小说于我就像是一个人,知道他的骨骼,清楚他的血肉,也能与他简单交流,但还未到能与他耳鬓厮磨,心心相印。最后我想用摘录的小说结尾——如暴雨倾泻般波澜悲壮——来勾引有缘人的味蕾: 当马孔多在《圣经》所载那种龙卷风的怒吼中化作可怕的瓦砾与尘埃旋涡时,奥雷里亚诺为避免在熟知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又跳过十一页,开始破译他正度过的这一刻,译出的内容恰恰是他当下的经历,预言他正在破解羊皮卷的最后一页,宛如他正在会言语的镜中照影。他再次跳读去寻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没等到看到最后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会再走出这房间,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