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姑娘心中都住着一个三毛
她曾风尘仆仆地踏过千山走过万水,她曾流浪到远方寻觅她那前世召唤的乡愁,她曾骑在纸背上以心化墨挥洒纸上叙写柔情,她的爱情是春花秋月流逝后的岁月静好,她就是---永远的三毛。 “缘”这个简单的文字,总是会写出许多风情万种的故事,我相信世间万物的来去皆有缘定因果,人与人这般,人与文字更是如此。我第一次熟悉三毛这个作家时,是在大学时期,那时留着长发,对爱情怀着美好的憧憬,所以更喜欢沉溺于张爱玲文字里所渗透出的人间悲欢,相比之下只觉得三毛的文字太过平淡朴实。以前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读书也需要机缘的,有些书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时才会读出它的味道,所以一些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实际上是“错过了”,这是一件憾事。我很庆幸在四年之后会有机缘再次翻看三毛的文字爱上它,也欢喜着可以通过文字走进一个如此传奇的一个姑娘的生活中去。透过丝薄的纸间,我似乎可以遥望见一位清纯可爱的姑娘,回眸浅笑,胜过人间无数。 三毛的生活是我所向往的自由样子,所以我亦相信每一个姑娘的心中都会住着一个三毛,因为她关于才华、流浪、爱情、孤独。虽然我与她没有生活在一个年代里,但是跨过时光阡陌,她的文字里散发出给我的力量,于我看来,我们又是如此的靠近,想来但逢相识何必相见,但逢相见又何必相识,纸间相逢,已然足矣。 林清玄说:“文学是欢喜的,写的人欢喜,读的人也欢喜。”而三毛恰恰是把她生活中的所有欢喜给予了远方的我们。她也不过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子,但却仅因为一张撒哈拉沙漠照片的呼应,便敢背上行囊流浪远方,她的勇气令我所佩服。纵使沙漠里的生活环境如何恶劣,纵使白手起家一无所有,纵使孤独寂寞日夜啃噬着她,她也没有懦弱,把灵魂就此安放在了那一片沙漠之花里。三毛是幸运的,因为上天赐给了她一个最爱她的爱人,那就是荷西,这个大胡子男人,他可以为了三毛不远万里奔赴沙漠,他可以为了她布置三毛喜欢的家,他可以想到在结婚当日送骆驼头骨给三毛,这个男人,三毛所有的想法在他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并且可以一直陪伴着她疯狂。浮生若梦,白驹过隙,有了一个如此这般的人,从远方到沙漠,从沙漠又到远方,一起云游四海天下,小屋为家,温暖而不炙热,三毛又此生何求啊! 沙漠的生活也是平淡和孤独的,但是三毛的伟大就是可以在平淡中寻找出那别有一番滋味的浪漫。她们的小屋布置的富有诗情画意,结婚当天头顶一把菠菜在教堂和荷西完婚,她的中国饭店更是办的有声有色,为荷西做“鸡蛋煮粉”,三毛骗他说那是“雨”,他便信了,他们的小屋屋顶经常会掉下来山羊,他们便一起抓羊,想来这便是平淡的烟火幸福吧。三毛还有一些让她又爱又恨的邻居们,在这些邻居当中,她充当巫医和教师,然而这些邻居也经常不经过她的允许擅自拿走她的东西,每天来她的小屋观光游玩,即便这样,三毛也从来没有厌烦。三毛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惊涛骇浪,但是浪漫却随处可在,那是因为她比我们更会用心去生活,所以即使生活再平淡同样可以成为一种艺术,生活的快乐是需要自己去发现的,如若不懂得用心生活,走遍千山万水也是徒劳。 三毛亦是悲悯的,她笔下刻画了一系列具有人性光辉的人物,让我们认识了异国他乡的多种人生,更给予了我们关于生命的种种思考。在那个“拒绝文明”被造物主遗忘的古老的地方,三毛亲眼目睹了很多无奈和痛心的故事。她的好友沙伊达,那个钻石一般的姑娘,受尽侮辱最终被残忍地打死,笼罩着骆驼的嘶鸣声,因为落后的封建制度,便注定了那“哑奴”一生的悲剧命运,但他却比其他任何人都有情,痛恨撒拉威的沙巴军曹,最终却为就当地的小孩炸成碎片。这些故事,读之无不让我潸然泪下,在我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在那一片遥远的沙漠之洲上,无论物质是多么匮乏,精神是多么落后,但她们的骨子里还保留着那种人性最本能的光辉和爱。 别人的人生只活了一种,但三毛她活了不同种,沙漠的生活丰富了她的人生阅历。以前看到一句话,“每天睡觉之前都要感觉自己今天真是活够了,那么这样过一生都不有遗憾。”这样的人生大概便是自由的精神文明吧,但是许多人都没有努力做到,三毛却做到了。她的生活活的肆意洒脱,那是因为她本身超然的生活态度,没有被世俗的一切捆绑住手脚。 每一个姑娘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三毛,有着流浪的梦、爱情的憧憬,梦想的追求,只是还不够勇敢洒脱,毕竟我们不是三毛,但是我们也可以成为三毛,只要我们多一点勇气,多一点用心,也可以使生活这片广袤荒漠上,繁花似锦,荒漠不再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