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庭院
读了这本小说,我想起了孩提时代中心的那个小宇宙。如今我成了大人,回首一看,那简直是个雪球般的小世界。可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除了大大眼睛里的那个小小的世界以外,不知世界为何物,于是乎就在里面苦苦挣扎
每次看书我都会看序言,从序言中能看到许多正文中看不到的东西。日语版序里面有人说“读了这本小说,我想起了孩提时代中心的那个小宇宙。如今我成了大人,回首一看,那简直是个雪球般的小世界。可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除了大大眼睛里的那个小小的世界以外,不知世界为何物,于是乎就在里面苦苦挣扎”。这句话我深有感触,回首我以前的时光,不论小学、初中、高中,虽然有快乐的时光,但是现在在我而言是不愿再经历的,以前的时光一直是苦苦挣扎。学生的责任是努力学习,学习可能真的需要天赋吧,我没有学习的天赋,有一个想学好的心却没有一个聪明的脑袋,所以一直很痛苦。现在去看以前的时光觉得自己好傻,走了许多弯路,但我还是挺感谢当初那个傻傻的自己。幸好她没放弃,一直努力,所以成就了现在的我,虽然现在的我也不是很好,我会一直努力,不想让未来的我讨厌现在的自己。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还是像个小孩子一样,没经历过风浪和没见过世面的人总是启蒙得很晚。大一大二的时候总是会因为一些和朋友的矛盾,一些生活中琐事,一些未来的生活而担忧焦虑。这个学期是我整个学习生涯中状态最好的一个学期,我明白了享受当下,享受人生,不能改变的就去接受,能改变的就继续努力。
夏日庭院写的是暑假里,三个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即木山、河边、山下如何去窥探一个孤独的老头,而目的在于要看他怎样死去。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能感受到童年淡淡的忧伤,淡淡的纯真。我觉得这本小说应该在我初中的时候看,那时候还很懵懂,很“无知”,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现在关于死亡我已经很熟悉了,也不畏惧死亡,所以对于里面关于死亡的描写并没有强烈的共鸣,不过关于三个主人公的家庭成长我很感兴趣。木山的母亲爱喝酒,对他很好,印象深刻的有他母亲会等他放学以后给他做烤肉,他逃课被母亲知道了,母亲也没有打他,我是最反对暴力的。后面木山的母亲也戒掉喝酒,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山下家里是卖鱼的,有一个店铺,言语中能感觉到他母亲对父亲的不满,父母感情不好会很影响儿童的成长,幸好山下和父亲感情很好,父亲教会他成长,感情上并没有多大的缺失。里面我最同情的是河边,河边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角色的缺失,加上没有别人正确的引导,河边的性格缺陷很严重。小说里面他总是编纂父亲的身份,性格有点阴沉,不论是关于死亡还是监视老人都是他主动提出的,言语对别人总是带有攻击性。河边对老人说如果你有孩子我爸爸就不会结第二次婚了,这两件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河边却把他们联系起来。童年是一个很小的世界,学习和友情已经能让我们纠结矛盾许久,但是河边还有一个离开的父亲,时不时的就想父亲的事情,所以河边总是思考许多超出同龄儿童思考的事情也是能够理解的。河边还有一个情节很打动我,他晾衣服晾得很好,因为他在家里会帮助母亲晾衣服,有时他想起在超市打工的母亲会难过,两个细节描写就把一个单亲母亲带着一个孩子幸苦生活的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三个孩子家庭不同,性格不同。我喜欢的是和谐的家庭,完满的性格。可是世间怎么可能每个家庭都是和谐的,怎么可能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完满的,原生家庭不能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性格依然如此,虽然不能完满,但是力求健康。
这本小说最大的卖点是用小孩儿的眼光来看待死亡,对此我感触并不是很深刻。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不知生焉知死,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如果说他们避讳死,可是在中年的时候就会开始准备身后需要的一些东西,寿衣、棺材、念经,因为家里有老人,所以总是接触这些东西;如果说他们不避讳死,平时如果有谁当着老人的面说这些东西的话是很没礼貌,甚至会被大人骂。总之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也许是因为老人们那一辈根深蒂固的观念吧。我现在不畏惧死,只是畏惧死亡的过程,我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能一了百了,不要苟延残喘。现在说这种话是因为年轻的缘故吧,老了可能就不这麽想了。
室友是幼师,以前总是听他说幼儿死亡教育,当时我很震惊,因为我觉得幼儿这麽小,死这个深奥的东西,大人都没有弄明白就要告诉孩子。室友说的两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他去幼儿园观摩老师上课,当时是清明节,老师为了迎合这个国家的法定节日,就做了小的花圈,然后让幼儿上色,老师的导入语大概是以下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今天是清明节,是为了纪念死去的人,今天我们来涂花圈去纪念那些死去的人”。当老师说完这些话以后,学生之间一片混乱,有些学生悄悄讨论说“我奶奶才不会死呢”之类的话。室友觉得这个老师的课堂没有把握好,他不应该这麽直接的告诉孩子。还有一个例子是另一个室友说的,她上课的时候学生问她人死了去了哪里,室友的回答是“去了喜欢她的人的心里面”。室友这个回答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我来回答我会说人死了去了天堂,可是天堂是什么样的呢?而且天堂不算我们东方的世界。这是成年以后,室友们从儿童的角度看待死亡。
我对于死的第一次认识是在小学语文书上《和时间赛跑》,作者的外祖母去世了,爸爸告诉他外祖母永远也回不来了。
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问。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这段关于时间,关于死亡的文字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它有一种遗憾但是不难过,有一种伤感,但是不悲伤。后来我对于死亡的理解是爷爷带我去吃酒。小时候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带我去吃酒,是丧事。到灵堂前面爷爷说他年纪大了,膝盖疼,跪不下去,叫我去帮他磕头,我就过去乖乖的跪下磕几个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养成的观念,我的思想很传统,一直深信因果循环,善恶有报。所以对于丧事我并不是很忌讳。我觉得关于死亡我并不畏惧的一个原因还有小的时候爷爷家里有两副棺材,关于这个小时候总是做恶梦,回想起来很庆幸并没有给我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由于这个东西的缘故,所以感觉死并不是什么恐怖的事情。
关于死亡其实并不恐怖,可是苦苦挣扎活着才是做让人感伤的,现在阅历不够,看见挣扎的活着就很难过,希望我们都能努力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