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的“我”和观察的“我”——自我的反思和反噬
一、《无双》是一部关于“自我”的电影
什么是真才华、什么是假作品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作伪是一种形式,其意义指向求名和逐利。
如果说绘画等艺术创作时,作者是依赖于灵感、天赋、想象力和一点不同于他人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完全“自我”的过程。如果纯粹以艺术领域对作品的接受度来看(最终体现为作者的名声、地位、金钱),绘画等只有通过他人、行业认可才能得到专业“评判”的过程。被别人认可和被自我肯定,往往不会同时发生,后世的追捧和当时的潦倒,形成诡异而有趣的反差。梵高的故事被反复地传唱,除了现实的反差具备了戏剧性之外,普通人在现实生活里的单调、重复,只能通过他人必须传奇的故事寻找一点安慰,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吧。
任何专业领域内世俗意义上的天才和成功,从来都是少数人享有,历史也是通过重要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的。但人是有自尊的动物,认识到自我的平凡多半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成年人的成熟,或是遭遇重大打击,或是接受生活的无奈,或是认清自己的平凡。当下颇受追捧的好莱坞超级英雄,炫目特效下,主题从主角无所不能拯救他人、拯救地球(《超人》多部),变成涉及反思过程正义和结果正义(《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个人过度的欲望和克服之(蜘蛛侠与毒液)、个体权利和群体利益等现代社会的的热题(《复仇者联盟6》)。当拥有超常人能力、如神祗一般的超级英雄(中国有孙悟空等神话人物,《大圣归来》)面临同普通人一样的问题并产生相同的反应,甚至进行同样的决策,强烈的代入感往往消解了观众在现实中的痛苦、无奈、悲伤等负面情绪,哪怕这种消解只有一瞬间。
超级英雄也要面对自我,也会有普通人一样的痛苦。痛苦让人奋起,痛苦也令人疯狂。
我们可以基本推断,李问在决意作假钞之前,作过假画,而且初始动机是求名。没有创作的才能,但临摹得却可以丝毫毕现、以假乱真,李问以假画向自己证明了在作假上的“真”才华。但作假画只能让部分人认知到自己的“才华”,要让所有人都通过自己的“作品”认知到这点,就得“作”假钞。像作画一样去“作”美元,纸张、纹理、油墨,所有细节原样还原。从事实上来说,这是美元;以法律去判断,这是假币。作假币时,李问已经变成了画家,目的是逐利。
什么是真才华,什么是假作品?绘画初蒙阶段,会有临摹别人作品的练习,绘画的最终作品,无非是自我的创作或者对别人作品的临摹。张大千成角儿很晚,早年靠临摹古代名画为生,只不过他本人乐意公开承认这一点。
伪装的人格、摇摆的性格
多重人格是心理学上的议题。笔者认为,《无双》中的李问和画家,并不是同时存在于他身上的两种人格,而是画家为脱身而做的一次聪明辩解。当然李问从李问变成画家的过程中,残存的良知和愤怒的欲望,在他心里进行过激烈的博弈。
《无双》开篇没多久,李问被羁押在警局,“阮文”确认是否要将画家的故事告诉警察。此时的李问早已成了画家,而秀清还是秀清,这也为电影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所谓“无双”,可理解为并无李问、画家两人存在、只是欲望和自尊塑造了一个人的两面性,也可称为画家作假的天赋举世无双。
阮文自始至终同李问也许只是有过一面之缘的邻居,阮文画展的成功,刺激了李问走上作假的生活。做出一个决定是一刹那的事,但过往经历、印刻在记忆里的过去塑造了一个人的思想、欲望和自尊。所以,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渐变),性情大变是一种突变的变态状态。作品平庸并且意识到自己绘画才能的平庸,加上眼见隔壁邻居的成功,导致李问作假,动机的说服力不够。
生存往往很残酷,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
《无双》中的李问和画家、秀清和画家想象中的阮文、短发女警和男友未死前的女警、恪守行规和假币买真古董的鑫叔,是一种互不相容又互相印称的二元对立,类似于写作中的互文。同小说从别的小说中汲取元素一样,《无双》直接采用了《猫鼠游戏》同一题材的故事,有《搏击俱乐部》、《一级恐惧》、《非常嫌疑犯》的元素,也有《王牌对王牌》、《盗火线》、《变脸》、《致命魔术》、《神探》、《双雄》、《无间道》、《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影子。
对立是一种竞争,竞争存在于潜意识中,最后是无关乎道德的。《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一种理论:人类从早期进化到现在,存在人身上、能够存活下来的基因,都是在同其它基因竞争中胜出的那部分。人意识上的矛盾和反复,是多种基因互相竞争的体现。
二、自我和自尊
两个自我
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中所说的一个人身上“经历的我”、“观察的我”的两种视角,《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出的“超人”,王家卫《一代宗师》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让人产生一种奇怪又似乎深沉的反思:自我的可能性有多少种?一个人不断反思后的自我,是“自我”还是“他我”?
类似问题可能没有答案,始于怀疑、终于信仰似乎是一种解决的方式。《无双》剧情的倒叙中,有过几次反转,是否作假钞、抢油墨时是否杀掉警察、鑫叔破坏行规是否灭口、发现卧底警察是否处决几个事件,应当看做是李问的经历视角和观察视角:李问是一个失败的画者,但自尊引诱、逼迫着李问证明自己的才华,花掉所有代价作出媲美真美元的假钞。残存的良知告诉自我不能够这样,愤怒的自尊告诉自我牺牲是值得的,李问变成了画家。这一段的陈述中李问的境遇,同《M就是凶手》中的M一样,绝望、悲惨却又发指的残忍,潜伏在他们肉体中的,是另一个“自我”。
欺骗别人和欺骗自己
保持诚实地面对自己,是一种体面,但说到和做到是两码事。儒道所说的“修身、齐家”强调个人的修养和修炼,通过塑造精神强力、德育智育体育全面的自己去影响别人、改造世界。内圣外王是儒道对个人的最高要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指出了“以德治天下”中,个人在公德上的虚假和私德上的随意,并概括出汉文化圈普遍的形式和内容不统一的意识特点。
笔者认为,人性本恶,自私、欺骗首先不是一个道德概念,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和做出选择的一些场景和问题,首先是一个形而上的选择。李问爱慕邻居才华、嫉妒她的成功,把自己想象成对方不愿失去的伴侣、为了保存爱情孤独出走的牺牲者,为了确认这个幻象,甚至将烧伤的秀清整容成邻居的模样。事实上来说,李问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他人,因为现实中他是一个失败者、所作所为不被社会接受的罪犯,通过保存自己的幻象和伴侣,他才能活着面对自我。但就像泡沫吹出的泡泡——色彩斑斓,却不可能无限放大。如果拿《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中的小丑对比,显然后者所代表的形而上的、藐视一切规则的、纯粹的恶更能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空间。
社会规则中,对、错是一个边界清晰、绝对化的概念,是一种社会的判定。风俗、伦理、契约、法律,大部分人认可的是对的,反之则是错的。
三、悬疑电影的悲剧性质
命运及抗争命运的演绎
好的电影是关于人性的,面对“命运”做出的不同选择,解读了不同的人性。笔者认为,面对最无可奈何的境遇,穷尽自己的智慧、经验、潜力之后,依旧无法解决这种境遇带来的困扰,称之为“命运”。
命运主题的电影,多是悲剧结尾,令人扼腕神伤的故事、感同身受的情绪、悲情无奈的结局,最大程度的凸显了命运的强力和震撼。《大话西游》的台词具有喜剧的腔调,但如果以后现代形式去观察,爱情的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不过是一场命运的捉弄。而到了《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里,主题成了命运的荒诞,“坑蒙拐骗”的故事,荒腔走板的市井人物,善恶有报的结局,多了宽慰的善良,少了无奈的悲悯。
《无双》的主题仍是命运的悲剧性,电影结局主角画家死亡,是因为悲剧需要死亡。但不屈服于别人的轻视、为了让自己的才华得到认可、专注专业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追求结果的动机正义,形成结果的过程非正义,悖论必然带来悲剧。
悬疑电影对绝对理性的反讽和反思
《乌合之众》一书认为,个人处于社会群体中时,无个人理性,群体呈现一种狂热、非理性、攻击性的精神状态,倾向于被独裁和被操控,尤其是在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中。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