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长的前戏,瞬间而至的高潮——读《龙文身的女孩》
自从十几年前读过《福尔摩斯探案集》之后,那种丝丝入扣的分析、吊足人胃口又不至于让人等待太久的情节设置以及读者时不时与作者思路暗自契合的小惊喜似乎已经先入为主地嵌入了我的思维,甚至成为我判断一部推理小说好坏的依据,多年来未曾改变。(侦探小说和犯罪小说的区别,并不影响本文论述的内容,故不严格加以区分。)
大约在两周多以前,就拿到了瑞典作家斯蒂格•拉森的处女作——犯罪推理小说《龙文身的女孩》,断断续续读了两周左右的时间,终于读完。
小说大致是按着两条线索来铺开的:一条线索是对于一起历时四十几年未被侦破的显赫家族十六岁少女海莉失踪案的调查,另一条线索是一个事业春风得意的金融记者布隆维斯特被牵扯进一件经济案件而获刑,想要为自己平反。而两条线很快就合而为一,结合点就是“温特斯壮”——导致布隆维斯特获刑的人。此人的“把柄”被显赫家族中的一位长者用来作为交换条件,让布隆维斯特帮其解开四十几年前在家族岛屿上失踪的侄女(海莉)的谜案。在这一过程中,在电脑使用、侦查等方面有天才能力的问题少女莎兰德也介入其中,成为布隆维斯特的绝佳搭档……
整体而言,该作品应该不算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整本书构思严谨、丝丝入扣,最终能让所有的铺垫都聚合到一个中心上,让所有的人物各归其位,也让所有的疑问都有了一个合理的解答(当然,还是有少数交代得不是很完整),并没有结构或逻辑上的硬伤,但是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结构上的前松后紧。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简体中文版,全书478页,可是直到300多页的时候,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开,案件渐露端倪,情节有些拖沓。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铺垫、描述,试图营造巨大的神秘感,然而实际达到的效果却是让人觉得有些沉闷,像是做了一场冗长的前戏,把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激情都消磨掉了。
其次,谜底瞬间揭晓,一目了然。真正的揭秘过程可以说是非常短暂的,相比之前的大量铺陈而言篇幅少得可怜,并且是一露端倪就迅捷地一把揭开了幕布,把所有的真相一下子赤裸裸地堆到了读者眼前,让读者少了很多与作者思路暗自契合时的小惊喜,更有高潮稍纵即逝之感,不能让人持久回味。
再次,揭秘手法设置老套。用《圣经》的章节来作为设置密码的方法,未免太过老套,就不要说其他的犯罪小说,就连香港的很多侦破电视剧里都用过无数次,读来毫无新意。
最后再提两句不很完善的地方:1、作者对于西西莉亚这个人物的描写似乎不太完整,开始她和布隆维斯特相处甚欢,后来她竟莫名其妙地就对他抱有敌意,而直到全书结束也没有交代原因;2、一个财经记者竟然能受到地位显赫的大企业家的如此器重,并且显然比警察还能干,在没有非常充足的理由的前提下,或许只能让人和作者的身份联系起来了。
我给这本书的整体评价就是:前戏很长,高潮则转瞬即逝。阅读尚可,但是要有足够的耐心。
大约在两周多以前,就拿到了瑞典作家斯蒂格•拉森的处女作——犯罪推理小说《龙文身的女孩》,断断续续读了两周左右的时间,终于读完。
小说大致是按着两条线索来铺开的:一条线索是对于一起历时四十几年未被侦破的显赫家族十六岁少女海莉失踪案的调查,另一条线索是一个事业春风得意的金融记者布隆维斯特被牵扯进一件经济案件而获刑,想要为自己平反。而两条线很快就合而为一,结合点就是“温特斯壮”——导致布隆维斯特获刑的人。此人的“把柄”被显赫家族中的一位长者用来作为交换条件,让布隆维斯特帮其解开四十几年前在家族岛屿上失踪的侄女(海莉)的谜案。在这一过程中,在电脑使用、侦查等方面有天才能力的问题少女莎兰德也介入其中,成为布隆维斯特的绝佳搭档……
整体而言,该作品应该不算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整本书构思严谨、丝丝入扣,最终能让所有的铺垫都聚合到一个中心上,让所有的人物各归其位,也让所有的疑问都有了一个合理的解答(当然,还是有少数交代得不是很完整),并没有结构或逻辑上的硬伤,但是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结构上的前松后紧。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简体中文版,全书478页,可是直到300多页的时候,迷雾才开始渐渐散开,案件渐露端倪,情节有些拖沓。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铺垫、描述,试图营造巨大的神秘感,然而实际达到的效果却是让人觉得有些沉闷,像是做了一场冗长的前戏,把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激情都消磨掉了。
其次,谜底瞬间揭晓,一目了然。真正的揭秘过程可以说是非常短暂的,相比之前的大量铺陈而言篇幅少得可怜,并且是一露端倪就迅捷地一把揭开了幕布,把所有的真相一下子赤裸裸地堆到了读者眼前,让读者少了很多与作者思路暗自契合时的小惊喜,更有高潮稍纵即逝之感,不能让人持久回味。
再次,揭秘手法设置老套。用《圣经》的章节来作为设置密码的方法,未免太过老套,就不要说其他的犯罪小说,就连香港的很多侦破电视剧里都用过无数次,读来毫无新意。
最后再提两句不很完善的地方:1、作者对于西西莉亚这个人物的描写似乎不太完整,开始她和布隆维斯特相处甚欢,后来她竟莫名其妙地就对他抱有敌意,而直到全书结束也没有交代原因;2、一个财经记者竟然能受到地位显赫的大企业家的如此器重,并且显然比警察还能干,在没有非常充足的理由的前提下,或许只能让人和作者的身份联系起来了。
我给这本书的整体评价就是:前戏很长,高潮则转瞬即逝。阅读尚可,但是要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