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PK《阿丽塔》,向我们传达了些什么?
随着《流浪地球》的热映,我看到陆陆续续出了很多关于这部科幻片的报道,诸如票房、制作难度、影评等。可是,说实话,我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大惊喜的感觉,甚至还有走神的时候,所以,至今也没落笔写篇影评。

直到看了最近上映的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才恍惚之间,感到同样作为是科幻片题材的差别,也想就此来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眷恋“故土”VS及时行乐
《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人类逃亡并且带上地球的故事。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人类逃亡,为什么一定要带上地球呢?

而这正和我们的文化紧密相联。东方的文化偏向于一种对于故乡的怀念,并且心里始终带有一种故土的情结。
看一看我们的历史吧,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击败秦军之后,毅然选择把首都定在自己的“故土”——彭城,而不是公认的洛阳或是长安;多少权贵名流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解甲归田”、“叶落归根”,其中的典范莫过于范蠡吧,后被人称为“陶朱公”;关于故乡的诗歌、散文又是不胜枚举,“月是故乡明”、“低头思故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乡愁”……
相比之下,西方的文化倡导一种及时行乐的观念。在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中,阿丽塔虽然最终的目标是要击败撒冷,可是在地下城里,想和雨果谈恋爱就谈恋爱,想去玩滑板球就去玩滑板球,想去游山玩水便和雨果一起骑摩托车外出……

要说这两种文化差异的原因,还得从根源上去找。东方的文明,我们上下五千年,是属于一种农业文明,我们长期根植于这片我们生活的土壤,自然会对土地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我们也会讲“天人合一”的观念。
而西方则是属于海洋文明,在《锵锵行天下》节目中,也有提到,他们四海为家,靠什么东西能够彼此之间维系呢?就是得有一个“公理”,由此,也诞生了古希腊数学和科学的兴起……






2、东方家庭VS西方家庭
《流浪地球》里面有一幕很有意思,吴孟达扮演的爷爷,吴京扮演的父亲以及儿子齐上阵,一同为拯救地球而努力。这正印证了中国人常说的“上阵父子兵”的概念。在这背后,和东方的家庭观念也息息相关。中国人讲究“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一个“大家庭”的观念,而西方则是偏向于“小家庭”的观念。

如果中国人的家庭结构是一个“十字路口”的话,那么,西方人的家庭则是一个“丁字路口”。
电影《阿丽塔》当中,虽然阿丽塔的父亲有参与到女儿的战斗中,但是主要的决断和战斗场景都是由阿丽塔一人完成,包括偷偷跟踪父亲的行踪,父亲告诉她不要在晚上外出,她晚上也照常外出。看到后面,电影所传达的“个人主义英雄”观念也愈发突出。
在这背后,也和西方文化的起源有关系。在《锵锵行天下》节目中,讲到了西方人“弑父”的情结,嘉宾讲到:“这是因为一个男子,当他成年之后,他如果不能摆脱掉他父亲的影响,他是没有办法成年的。”









由此,也导致了西方比较崇尚个人,比较崇尚创新。


3、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流浪地球》中所传达的家庭观念以及一群人共同推进“流浪地球”计划,也在传达一种集体的观念。
这一点,大到国家工程,如“探月计划“的实现、奥运会的举办、“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小到在路边跳舞的广场舞大妈,放眼望去,“集体主义”观念显而易见。

这一点,西方人则显得相对“个人英雄主义”。《阿丽塔》只是这种观念体现的缩影之一,看看好莱坞的那些大片,《蜘蛛侠》、《星球大战》、《钢铁侠》……甚至包括那些主题并不太讲究的大片,这种观念细细观察,还是可见!
4、写在最后
由于我不是科幻迷,所以我对于“科幻”这一部分的内容并不太感冒,所以也没法写啥东西出来。

不过,我觉得《流浪地球》尽管在技术上还远远比不上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但在编剧的构思中,并没有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采用东方的文化为核,如“眷恋故土”、“东方家庭”、“集体主义”等观念,用西方先进的电影技术为辅,展开叙事和故事的讲述。
从本土文化出发,进行电影的创作和发展,至少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芼芼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