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汶川绿色新城——汶川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汶川绿色新城——汶川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 作者简介————————————————————————————————————
陈可石
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汶川新城水磨镇总设计师
阴劼
北京大学讲师
日本大阪大学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再生、东亚城市发展史、城市规划中的调查与分析方法、城市更新研究等。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专业著作。然而,这又不是一本普通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凝聚了北大师生对灾区人民无限深情的呕心力作。本书的标题是:汶川绿色新城!短短的六个大字,首先把我们带回了2008年5月12日的国殇。当年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摧毁了成千的村镇,夺走了数万的生命,举国悲恸,万民哀伤。虽然一年多过去了,灾区的情况仍然时时刻刻牵动着我们的心。人们急于想知道灾区在如何重建,汶川在怎样复生。“汶川绿色新城”,这六个大字又让我们从悲痛和挂念中看到灾区的前景,看到了汶川的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记录了2008年12月份到2009年5月份为水磨镇所做的规划设计工作,介绍了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等内容,汶川水磨镇的规划设计创建了灾后重建城镇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全新模式。是一本关于凝聚了北大师生对灾区人民无限深情的呕心力作。
◆ 简要目录—————————————————————————————————————————
序
简述
第一篇 2008年5月
5•12大地震后的水磨镇
第二篇 2008年 12月
水磨镇总体城市设计方案胜出
第三篇 2009年1月
汶川县第二中学建筑设计
第四篇 2009年2月
灾后恢复重建设计与施工建设全面展开
第五篇 2009年3月
荣获汶川县灾后重建优秀规划设计多项大奖
第六篇 2009年4月
寿溪湖与寿溪湖环湖景观工程
第七篇 2009年5月
禅寿老街传统街区复兴工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导则
后记
◆ 前言——————————————————————————————————————
立命为民 继学为世
这是一本关于“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专业著作。然而,这又不是一本普通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凝聚了北大师生对灾区人民无限深情的呕心力作。
本书的标题是:汶川绿色新城!短短的六个大字,首先把我们带回了2008年5月12日的国殇。当年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摧毁了成千的村镇,夺走了数万的生命,举国悲恸,万民哀伤。虽然一年多过去了,灾区的情况仍然时时刻刻牵动着我们的心。人们急于想知道灾区在如何重建,汶川在怎样复生。“汶川绿色新城”,这六个大字又让我们从悲痛和挂念中看到灾区的前景,看到了汶川的未来。我们顿时感到振奋,为此充满信心。
这本由北京大学陈可石教授和阴劼老师编著的《汶川绿色新城——汶川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记录了他们从2008年12月份到2009年5月份为水磨镇所做的规划设计工作。2009年9月份汶川新城水磨镇的汶川第二中学和禅寿老街,以及新羌寨安居工程也将完成。作为汶川水磨镇新城的总设计师,陈可石教授在这半年期间30余次到汶川,书中虽未描述,但其中的艰苦和努力尽在不言之中。
汶川水磨镇的规划设计创建了灾后重建城镇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全新模式。陈教授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方案中明确提出可持续绿色城市的发展理念和注重文化传承的价值观,并将地域性、艺术性和原创性作为规划设计原则,体现了设计者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历史与人文的关怀。这些新锐的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相信不久将通过北大的讲坛让更多的学生从汶川灾后重建的实践中看到其中的真知灼见。
汶川地震之后,北京大学师生齐心协力,为灾区重建做出了贡献。刚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回来的陈可石教授,在灾后第五天马上就赶赴灾区,后来一直投身于汶川水磨镇新城的规划设计工作。他领导的设计团队的作品在今年3月份获得了汶川灾后重建优秀规划设计方案评选中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二个专项的一等奖,所得1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灾区的学校。
我想,汶川水磨镇新城的规划设计,正是陈教授为灾区重建身体力行的结果,也体现了北大人投身于民族危难和实践于社会前沿的传统。我希望读者能从这本不普通的专著中不仅学到新颖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更感受到北大学者立命为民,继学为世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也期望这本书再次唤起大家对汶川灾后重建工作的关注。我们深信,在灾区人民的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一个更新更美的汶川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海闻教授
北京大学 副校长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院长
2009年8月
◆ 序言—————————————————————————————————————
规划建设中国最美丽的羌族新城
水磨镇是汶川县灾后重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美丽之城。这里有大山大水的雄浑,又有丛林溪谷的阴柔,西邻卧龙,东连都江堰和青城山,茶马古道,风生水起,龙门山脉,溪流淙淙,是汶川县的宝地。
“5•12”汶川地震周年,水磨镇的工地上,工程建设不分昼夜,一个以寿溪湖为核心的美丽小镇的雏形已经涌现。5月的汶川,春归大地,万象更新。回想灾后重建的日日夜夜,一路走来感慨万分。
我首先希望感谢刘宏葆同志和他领导的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汶川县水磨镇工作组的努力。2008年8月到现在,宏葆同志对水磨镇的规划和建设倾注激情和智慧,运筹计划,出于公心,日夜努力,任劳任怨。他心目当中不仅是完成援建任务,而是要为汶川县水磨镇创造一个最美好的未来。我十分赞赏宏葆同志迎难而上的工作热情和目光远大的工作态度。风物长宜放眼量,灾后重建应当有一个高起点。
我这里要感谢北京大学陈可石教授和他的设计团队为水磨镇的规划设计所做的卓越工作。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完成的水磨镇总体城市设计方案,提出灾后重建应突出“生态”和“文化”的理念。陈教授将绿色城市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引入水磨镇的规划设计之中。他在汶川二中和水磨镇其他建筑设计方案中强调了地域性、艺术性和原创性;在禅寿老街的设计上将灾后居民的安置、就业和传统古镇复兴的城市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了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可以看出,宏葆同志和陈教授对水磨镇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一个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用规划设计为水磨镇的未来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这本书表达了从2008年12月到现在佛山市对口援建汶川县水磨镇工作组与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为主的规划设计团队精诚合作的初步成果。可石教授邀我作序,欣然为之。天灾无情人有情,正是汶川县水磨镇的缘份,一年前大家相见不相识,一年中共同为灾后重建尽心尽力,从此后我们将会永远是朋友。
侍俊
四川省阿坝州委书记
![]() |
◆ 作者简介————————————————————————————————————
陈可石
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汶川新城水磨镇总设计师
阴劼
北京大学讲师
日本大阪大学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再生、东亚城市发展史、城市规划中的调查与分析方法、城市更新研究等。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专业著作。然而,这又不是一本普通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凝聚了北大师生对灾区人民无限深情的呕心力作。本书的标题是:汶川绿色新城!短短的六个大字,首先把我们带回了2008年5月12日的国殇。当年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摧毁了成千的村镇,夺走了数万的生命,举国悲恸,万民哀伤。虽然一年多过去了,灾区的情况仍然时时刻刻牵动着我们的心。人们急于想知道灾区在如何重建,汶川在怎样复生。“汶川绿色新城”,这六个大字又让我们从悲痛和挂念中看到灾区的前景,看到了汶川的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记录了2008年12月份到2009年5月份为水磨镇所做的规划设计工作,介绍了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等内容,汶川水磨镇的规划设计创建了灾后重建城镇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全新模式。是一本关于凝聚了北大师生对灾区人民无限深情的呕心力作。
◆ 简要目录—————————————————————————————————————————
序
简述
第一篇 2008年5月
5•12大地震后的水磨镇
第二篇 2008年 12月
水磨镇总体城市设计方案胜出
第三篇 2009年1月
汶川县第二中学建筑设计
第四篇 2009年2月
灾后恢复重建设计与施工建设全面展开
第五篇 2009年3月
荣获汶川县灾后重建优秀规划设计多项大奖
第六篇 2009年4月
寿溪湖与寿溪湖环湖景观工程
第七篇 2009年5月
禅寿老街传统街区复兴工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导则
后记
◆ 前言——————————————————————————————————————
立命为民 继学为世
这是一本关于“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专业著作。然而,这又不是一本普通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凝聚了北大师生对灾区人民无限深情的呕心力作。
本书的标题是:汶川绿色新城!短短的六个大字,首先把我们带回了2008年5月12日的国殇。当年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摧毁了成千的村镇,夺走了数万的生命,举国悲恸,万民哀伤。虽然一年多过去了,灾区的情况仍然时时刻刻牵动着我们的心。人们急于想知道灾区在如何重建,汶川在怎样复生。“汶川绿色新城”,这六个大字又让我们从悲痛和挂念中看到灾区的前景,看到了汶川的未来。我们顿时感到振奋,为此充满信心。
这本由北京大学陈可石教授和阴劼老师编著的《汶川绿色新城——汶川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记录了他们从2008年12月份到2009年5月份为水磨镇所做的规划设计工作。2009年9月份汶川新城水磨镇的汶川第二中学和禅寿老街,以及新羌寨安居工程也将完成。作为汶川水磨镇新城的总设计师,陈可石教授在这半年期间30余次到汶川,书中虽未描述,但其中的艰苦和努力尽在不言之中。
汶川水磨镇的规划设计创建了灾后重建城镇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全新模式。陈教授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方案中明确提出可持续绿色城市的发展理念和注重文化传承的价值观,并将地域性、艺术性和原创性作为规划设计原则,体现了设计者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历史与人文的关怀。这些新锐的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相信不久将通过北大的讲坛让更多的学生从汶川灾后重建的实践中看到其中的真知灼见。
汶川地震之后,北京大学师生齐心协力,为灾区重建做出了贡献。刚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回来的陈可石教授,在灾后第五天马上就赶赴灾区,后来一直投身于汶川水磨镇新城的规划设计工作。他领导的设计团队的作品在今年3月份获得了汶川灾后重建优秀规划设计方案评选中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二个专项的一等奖,所得1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灾区的学校。
我想,汶川水磨镇新城的规划设计,正是陈教授为灾区重建身体力行的结果,也体现了北大人投身于民族危难和实践于社会前沿的传统。我希望读者能从这本不普通的专著中不仅学到新颖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更感受到北大学者立命为民,继学为世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也期望这本书再次唤起大家对汶川灾后重建工作的关注。我们深信,在灾区人民的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一个更新更美的汶川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海闻教授
北京大学 副校长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院长
2009年8月
◆ 序言—————————————————————————————————————
规划建设中国最美丽的羌族新城
水磨镇是汶川县灾后重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美丽之城。这里有大山大水的雄浑,又有丛林溪谷的阴柔,西邻卧龙,东连都江堰和青城山,茶马古道,风生水起,龙门山脉,溪流淙淙,是汶川县的宝地。
“5•12”汶川地震周年,水磨镇的工地上,工程建设不分昼夜,一个以寿溪湖为核心的美丽小镇的雏形已经涌现。5月的汶川,春归大地,万象更新。回想灾后重建的日日夜夜,一路走来感慨万分。
我首先希望感谢刘宏葆同志和他领导的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汶川县水磨镇工作组的努力。2008年8月到现在,宏葆同志对水磨镇的规划和建设倾注激情和智慧,运筹计划,出于公心,日夜努力,任劳任怨。他心目当中不仅是完成援建任务,而是要为汶川县水磨镇创造一个最美好的未来。我十分赞赏宏葆同志迎难而上的工作热情和目光远大的工作态度。风物长宜放眼量,灾后重建应当有一个高起点。
我这里要感谢北京大学陈可石教授和他的设计团队为水磨镇的规划设计所做的卓越工作。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完成的水磨镇总体城市设计方案,提出灾后重建应突出“生态”和“文化”的理念。陈教授将绿色城市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引入水磨镇的规划设计之中。他在汶川二中和水磨镇其他建筑设计方案中强调了地域性、艺术性和原创性;在禅寿老街的设计上将灾后居民的安置、就业和传统古镇复兴的城市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了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可以看出,宏葆同志和陈教授对水磨镇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一个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用规划设计为水磨镇的未来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这本书表达了从2008年12月到现在佛山市对口援建汶川县水磨镇工作组与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为主的规划设计团队精诚合作的初步成果。可石教授邀我作序,欣然为之。天灾无情人有情,正是汶川县水磨镇的缘份,一年前大家相见不相识,一年中共同为灾后重建尽心尽力,从此后我们将会永远是朋友。
侍俊
四川省阿坝州委书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