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快一个月了,终于趁着办公室断网的时刻摆脱掉了懒癌,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
这部电影给我的整体感觉就两个字:压抑。从开场到结束,我的心里也没能缓过神来。因为它太过于真实,真实的让我觉得仿佛我就是那个小女孩。
或许是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大多这样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无一例外的是硬生生的被纠正成了大人们想要的“成熟”模样,像是在掰直一根弯曲的铁棍一样。我看的时候和她心里一样的难过,一样的感到无奈,一样的觉得憋屈。
电影里的每一幕都让人刻骨铭心,每一幕都把我们那个年代的教育和社会风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继母为安抚小女孩买来一只新的狗冒充爱因斯坦,而新买来的狗在被小弟弟欺负时发出抗议疯狂乱咬,父亲一边骂一边用棍子打它,“爱因斯坦”也越叫越厉害,继母说要把狗卖到狗肉店去,只有小女孩轻轻的靠拢它,抚摸它才安静了下来。这只买来冒充的狗像极了小女孩,不被理解,内心孤独,没有人真正的关心它要什么。它发出了抗议,就像小女孩非要跑出去找狗一样执拗,他们连反抗的结局也如此类似,小女孩被父亲狠狠的打了一顿,而买来的假爱因斯坦也被送到了狗肉店。
我深知每个人都要经历成长,成长的过程不可否认是痛苦的,站在父亲的角度或许也觉得小女孩太任性,但我们的教育能不能换种方式?成人的世界是复杂的,是艰难的,需要伪装、隐忍和圆滑,他们的处事理念未必能让孩子接受。那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不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主动引导,而不是这么的强硬?这是我的诉求,同时也是希望自己以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先倾听孩子的声音,希望他/她的成长是充满爱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