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鉴赏NO.04|《夜巡》——我正凝视着黑夜【文末福利】


之前都写的大多关于印象派的画家作品,今天来点不一样的。习惯了看印象派画的我,看到这幅画只能啧啧称奇,感慨“永远也画不出系列”加一。
以往的写实画通常给我的感受是隆重严肃的,但这幅画却不一样,服装,动作,神态各不相同,却又出奇的和谐。只能感叹巧夺天工。下面来讲讲怎么个厉害法。
底稿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荷兰最伟大画家。属巴洛克画派。是个少年天才,14岁便进入莱顿大学,17岁开始学习绘画,21岁就已经开班收徒。
tips:巴洛克艺术风格通常雄伟壮观,充满动感,戏剧般的构图,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不同于自然光,是人为创造的)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
由于精湛的技术和独有的绘画风格(看似风俗画实则宗教画)吸引了大量信徒与平常百姓争相购买,从而也让他过上了优越的物质生活。
斗转星移时间到了1642年,这阶段的荷兰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因为郁金花的十分受欢迎(那时一颗郁金花球茎便能换一个经营效益甚好的啤酒酿造厂),人民变得富庶起来,没有纷飞的战火。只有安定与祥和。
城市的守卫军,也就变成了一个有权有钱的闲职。于是他们也学着附庸风雅,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每天把自己捯饬的“人模人样”。并且由于这时候大家不再喜欢神话和宗教等精神题材的作品,关注点转向了自身。于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守卫军入了“群体肖像”的坑。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天才的“网红”画家伦勃朗便是这群军人贵族争相委托的对象。
一天伦勃朗接到个为阿姆斯特丹射手联防队画群像的大订单。由于佣金十分丰厚使得他立马着手开始创作。
那时其他画家描绘的群体肖像大多是像站军姿一样按照军衔高低整齐得排列并站的,没有主次之分,也不是那些画家不懂得构图,只是描绘的都是贵族,不能谁抢了谁的风头。
所以基本上是下面这样的:



实力超群的他,不愿意和其他画家一样,于是在构思期间,他打破常规,为人物设计了场景和故事(战争前夕的士兵走上大街进行作战准备,这样的故事背景注定了画面必须有主次之别)。
于是他像一出舞台剧的导演一般把控着每位演员的着装,神态,动作。他为此花费了巨大精力,光上尉的手就反复修改了三遍,只为追求更为逼真的立体感。自己对最后的成品十分满意。可买主却不有了意见,他们抱怨每个人交的钱都是一样多,为什么有的人只有半张脸,有的人影于黑暗。
创新总是伟大的,令人赞叹的,可那是改变之后。
处在这过程中的伦勃朗,却开起了他不幸的后半生,这群有着身份与权力的人大肆散布谣言,说一些难听的话,民众得知后以讹传讹,没多久他的画便不再那么受欢迎了。
当然这群人前前后后还是给了他绘画的佣金,可从这幅画之后他的订单便少的可怜。以至于他交不起租金而不得不搬出他当时居住的豪宅。
接着的几年里他的妻子过世,儿子过世。让他悲痛不已。随后和照顾孩子的保姆生活在一起,并生了一个女儿。本来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可年少轻狂的他被许多人嫉妒,从而更加败坏他的名声。一个空有实力(并且这个实力还不被认可)而没有口碑的艺术家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直到去世也没能改变这样的困境。
“夜不是夜”:这幅画原本不叫《夜巡》,而叫《弗兰.班宁.科克上尉和威廉姆.凡.鲁腾伯契中尉的连队》,可当卫兵们将成品带回新建好的会议厅里悬挂时,却因为尺幅巨大而选择了裁剪。而当时这幅画描绘的也不是夜晚的场景,而是白天。但由于悬挂在有明火熏烤的墙上,画面受损十分严重,并且这幅作品在享受国宝待遇之前经历了几次战乱与“搬家”,所以当这幅画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时已变的黑乎乎的了。《The Night Watch》便是人们赋予它的新名字。
刻画

这幅宏伟巨制上刻画了23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有给枪装填火药的;有挥舞旗帜的;有拿起长矛的;有背起战鼓的;有拿起号角的;有交谈战术的;有伸手发号施令的;也有挂着鸡"乱入"的……



并且每一个形象都是通过严谨的刻画而放在一起的,连动作也和当时的一本《武器指南》的标准动作如出一辙。这显示出他强大的绘画实力和精心的设计。

这幅画可谓是“万草丛中一点红”,一个像天使一样的小女孩腰上别着一只鸡站在一群大老爷们中间。

先说说这只非比寻常的死鸡,这表示击败了一个对手,是胜利的象征。而这鸡爪则和他们公会的徽章不尽相同,代表着他们的社会身份。

但是关于小女孩的用意却是没有一个定论,我愿意把她看成带来好运的天使,降临人间为的是军队的凯旋而祝福。
在这么一个严肃的军队集结前夕,小女孩和狗的加入使画面更增添戏剧冲突。并因为伦勃朗用的“光”的原因,使得画面前面的几个人物形象似乎脱离了二维空间的存在,拉伸了画面的空间感。
调整
说到伦勃朗不得不提及他的“光”——“伦勃朗光”是一种特殊的用光方式。是将被摄对象的脸通过侧光的照射在脸的任意一面出现“三角光面”。这样的用光会使得人物脸部的明暗对比十分明显,增强立体效果和戏剧冲突。

后来人们广泛运用到了摄影和影视制作中,具体的布光方法见下图:

调整主灯A的角度,使三角光出现在被摄者灰暗左脸面颊上,柔光灯B对准被摄者亮光右脸部。这样便能拍出极有质感的人像照片。另外,适当选用发灯C和背景灯D效果会更好。
大家下次可以留意看的影视作品中是否有用到这个神奇的布光方法。
周边
伦勃朗他是个十分爱画自画的画家,也是画自画像画的最多的一位。画了近百幅。

1629年

1940年

1659年

1669年
仔细的你已经看出来了,他的自画像都用到了自创的布光方法“伦勃朗光”,而且无论岁月在他身上刻画下多少痕迹,他的眼神仍旧如炬,透过画布看世间百态。
下面是BBC关于他的纪录片中对他自画像的介绍:
在那个没有相机的年代,记录时间在人身上的痕迹的主要途径就是绘画,他算是用画笔描绘了他的一生。可能画这么多自画像的他多少有点自恋吧,可正因为他的这种自恋,让得他对人物的刻画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自恋也不都是坏事。【手动滑稽】
以自己爱人萨斯基亚为模特描绘的花神芙洛拉。

他们是在和伦勃朗签约的画商的画廊里相识的,她和小伙伴到叔叔家的画廊游玩,撞见了气度不凡的他。于是二十八岁的伦勃朗与二十二岁的萨斯基亚结婚了。
后记
如果说《夜巡》这幅画是他穷困人生的开始,那么在一百年后,也因为这幅画使他成了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并且荷兰专门为这幅画建造了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并设有专门的逃生通道,完全是国宝级的待遇。可以说去到阿姆斯特丹不看《夜巡》,便不算真正来过。
人生真是说不清楚,曾经带给他灾难的画,却成了他享誉世界的明信片。真就应了那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是马小驹
感谢阅读

-END-
在这里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伦勃朗画作合集包!!!

画作合集获取方式
转发任一往期精选文章至朋友圈
集赞三个
截图至公众号后台
并告诉我你想要的画家名称
(如:伦勃朗)
即可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