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富路中学的“涅槃”与“新生”

建筑师张佳晶
上海德富路中学,设计及施工延续了6年之久(2010年设计直至2016年建成),经历了重重磨难,包括土地问题、领导换届以及对传统规范的触碰——建筑师认为,只要能够改变一点点现状就弥足珍贵了。
选择了挑战
“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到我办公室,看到这个模型的时候都很惊讶,说这个方案是怎么审批通过的?”

德富路中学梁柱结构分析图
“学校不应该像兵营般压抑,应该释放孩子们自由的天性。要更接近地面、更接近自然、更方便运动。”
—— 张佳晶
在朝向和日照这两条严苛的规范下,行列式的布局是这个时代的金科玉律,从被规定之后就被努力地捍卫着,包括被规训的人们,合力成为了教条的拥趸。在德富路中学设计初期,首先从布局上就没想过传统学校那种行列式、兵营式的结构设计,希望打破多年学校建筑中的传统惯例。而建筑师所设计的是田字形加双廊的设计,这是“直白地”在挑战传统教学楼排排坐的死板设计模式。

德富路中学航拍鸟瞰©苏圣亮

德富路中学航拍平面©何威
面向走廊的窗台设计也没有遵从教育局1米8以上的高度要求, 田字型双廊设计、建筑跌落的空间设计、正方形的教室、半地下的食堂,这些都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但是在房子建成之前很少有人支持,都是建筑师一个人在推动项目的进展。

德富路中学中庭©苏圣亮
和“反对者”共舞
在一些方案评审会上,专家们说,教室的尺寸是他们这辈建筑师一公分一公分算出来的,怎么可以轻易改变,我听到这“一公分一公分”的时候就特别反感,我们的青春就被你们一公分一公分的限定了,我第一反应就是膈应,然后想反对。
上海市的初中教室建筑示意图是九米六乘七米五,这是教育建筑圈子里约定俗成的规范,但是我所设计的是正方形教室(8.5米见方面积相等),教育局和专家说不行。我只好亲自动手,把教室座位排布图画出来给他们看,并用软件计算了采光系数。你这个传统的教室可以,那我这个正方形的教室也可以,不管是国家规范50个人还是上海规范45个人,都能够满足间距、视角、光线等要求。初中生已经长大了,他们也会有换衣服的时刻,所以我在每个教室旁边额外加了一个衣帽间,这就是对他们的尊重。

劳技教室©苏圣亮

标准教室布局及光环境模拟计算
而莫比乌斯环一样的外形设计,也遭到很多专家的诟病,因为环形设计坡道楼梯就很多,专家就说不安全,容易发生踩踏。其实这是一个惯性思维,我告诉他们是“楼梯少了才会踩踏”。

教学楼与风雨操场间连廊©苏圣亮
外墙立面材料采用的是传统干粘石的做法(因为十块钱的价钱之差不肯用水洗石),家长和教育局就认为容易蹭伤,这想法很幼稚。这种材料在国外和上海的风貌区比比皆是,但是孩子家长和教育局却认为,只要墙面是粗糙的,就一定会受伤。我只好现场亲自演示,拿手去使劲地蹭材料,告诉他们这样不会受伤,而且“前法租界”里也没听说孩子被蹭伤的案例,我在一个面对德富路初中生的讲座里说过:“你们要是谁都能被墙面蹭伤,你们可以转学去特殊学校。”

外墙水洗石材料©张佳晶
在突破习惯和规范上,教室面对走廊设计的是低窗台。教育局不同意,说窗台太低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建筑师就坚持自己的看法,孩子的成绩好坏跟窗台有什么直接关系,健全的人格取决于于不受桎梏的少年时代 ---“初中男生一定要在教室里看得到隔壁女生马尾辫走过的身影。”而走廊外栏板高度的国家规范是1米1,但教育局就要求做到1米5,说是怕孩子跳楼。但是一米五也能跳的下去,爬过去不就跳下去了吗?后来大家又折中到1米25,而且建成之后在内侧还加了栏杆。

教室低窗台及共享空间©苏圣亮

双廊之内庭侧走廊©苏圣亮
风雨操场没有设置外窗,是用细密变化的混凝土立板加金属网隔起来的,空气可以直接流通进来,这也被人质疑,他们觉得这样的设计没有全封闭的好。其实风雨操场,只要能遮住雨就可以了,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能感受到风,享受室外能感受大自然的感觉,而且上海也不是非常寒冷的地区,体育活动完全可以接受。
还有一个半地下的食堂,为了把整个学校的几个功能交流做的顺畅,特意将教学楼和辅助楼错了半层,形成了一个顺畅的变标高的环形交通。本来大家也对半地下食堂抗议声很大,但直到项目完成,看到明亮的半地下食堂成品之后,建造方才说原来半地下食堂是这个样子。


风雨操场内景©苏圣亮
应对日照规范也不是去对抗它,因为不满足日照计算根本通过不了报批和审图,田字型布局是采用南北向布置,主要教室东西向布置,辅助教室以及转交处的底层特殊处理来完成的方案。
低窗台连接双廊,孩子们下课可以往这边走,也可以往那边走,教室两侧还看得穿,非常自由的一种设计。整个建筑很多起伏1到3层的跌落,很自由而且无处不在的屋顶楼台,这样不比传统的学校要好吗?

连廊©苏圣亮

教学楼主入口©苏圣亮
有的学校设计是内在结构不变的美化设计,而德富路中学是内在结构优化后的低调设计。
从被质疑到被认可
设计之初,不管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教育局的领导都非常不认可和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学校设计成这个样子?其实我说过,我只在挑战一些习惯,或者说是习惯思维,比如日照,在一个朝南的教室里,上课很多情况是要拉上窗帘的,而且教室南面走廊是教育局的建议,因为要遮阳,那么日照计算怎么算呢?是去掉南廊进行计算才能通过,这不是有病吗?这种知行不合一的事情在建筑设计规范和思考习惯里比比皆是。

教室及两侧双廊©张佳晶
等到学校建成之后,学校的年轻校长带着上海市西中学的一位老校长,专门去我华山路工作室找我聊了聊学校为什么设计成这样。他们不认为这是错的,可能内心还是有些疑惑。我告诉他们我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的,详尽地讲述了设计初衷和艰难过程,走时老校长还是非常感动的。
现在校长经常跟我互动,学校有什么改变都跟我商量。而且前段时间校长把学校的3D建筑模型要了过去,准备3D打印一些,当做礼品送给朋友。从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各种不同意,到现在已经基本认可,这个转变让人欣慰;而嘉定区教育局的一些人也说过,对设计非常满意,比较诟病的是施工质量比较差,这也是国内一般性政府项目的宿命。
郭敬明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被拍成电影,电影的主要取景地就是德富路中学,可能拍青春剧的导演跟我想法一样,在看待马尾辫女生走过窗台时的场景也觉得挺有意思吧。

风雨操场内景©张佳晶
以“谁”为本的建筑
设计这个项目时,所有的考虑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
孩子对自然的追求、对阳光的追求、对生活对美的追求,以及对异性的懵懂关注。孩子需要的是尊重,他们也有尊严。学校和老师应与他们平等地对话,而不是凌驾在他们之上。

内庭阳台光影与楼梯处光影变化©苏圣亮
虽说德富路中学在设计的时候争论很多,辩论也很多,但是结果是好的,虽然用的时间比较久,但是这是值得的,最少给了其他建筑师一个范本,告诉他们学校也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做的很美,说句时髦的话就是“类型学贡献”。对一个有水平的建筑师来说,做一个漂亮的房子很容易,但是要做一个能改变现状的设计其实意义更大,因为这个社会不值得赞美,要通过建筑师的专业力量去纠正。
建筑师自己认为,德富路中学的设计就是一首粗粝的摇滚乐。

外廊立面光影©苏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