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林奇
妖夜慌踪 1997 内容为转帖
这部高深莫测的悬念惊悚片一上映即引起了巨大的非议,但它却是迄今为止最值得玩味的大卫林奇作品:看似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一旦理顺情节,就发现每个镜头都意味深长,几乎可说是结构严谨、无懈可击,不愧为林奇电影的经典。
“这部电影确实让人困惑,”大卫·林奇承认,“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美的。当我走进电影院时,我喜欢被拉进另一个世界并且体验一番。当我有了体验以后,我会想同其他人分享。”那么林奇自己知道这些阴沉、奇异、病态的材料都来自哪里吗?“不,先生,我不知道。它们来自我外部的某个地方。我不认为能从理性上来理解这部片子。我们只能做我们能做的。我只能凭知觉分辨它的正确与否。”“电影中最迷人的恰恰是那些某种程度抽象化的、感觉的和需要用直觉来进行把握的部分,你知道你不能在电影院中用麦克风问每个人'你明白那件事吗?'观众能带着一种奇异而美妙的感觉走出电影院,这种感觉会在他们身上持续下去,并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神奇的门,这才是电影的魅力。”
心理元素的电影
这部颠覆逻辑的电影在总是千方百计地要让观众看明白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的好莱坞电影市场中可谓是一个异数。在这个四处都是谜团的电影里,大卫·林奇巧妙而不露痕迹地用精神分析的原则完成了这部杰作。不同于希区柯克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直白引用,《妖夜慌踪》让观众觉得处处与精神分析暗合,却又难以把握暗合在何处。在《爱德华大夫》里,希区柯克原原本本地依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造了一个梦境,还煞有介事地进行解析;希区柯克甚至经常在他的影片中直接借角色之口引述弗洛伊德的观点,因此显得太过刻意和直白。而《妖夜慌踪》带给观众的焦虑和恐惧是那样真实,以至于让人觉得它真的是大卫林奇曾经经历的一个噩梦。因此从表现心理悬疑的手法上来看,林奇比希区柯克要高明得多。
不过大卫·林奇只呈现出一个支离破碎的梦境和现实,却没有对它进行任何注解。因此不论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镜子、从火中还原的木屋,还是神秘的录像带,林奇将所有这些诡异、晦涩的细节统统留给观众来玩味。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却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