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娘物语。
吃过我做的饭的人类,基本上被征服了。
客观地讲,我的厨艺也就普通人的中等偏上水平,横向对比也就是稍微能吃的小餐馆的level吧。听过那么多“比我妈做的好吃多了”的赞美,我猜主要原因还是大家的妈妈家务太多了没我那么闲喜欢瞎琢磨。
会下厨的一大好处,是随时想吃什么奇奇怪怪的食物都能满足自己。蜂蜜柚子茶?自己做一罐。手抓饼?自己煎一个。广式肉粽?自己包一盆。伟人说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是很方便的。
尤其是在外面餐馆里吃到了好吃的菜,回来就试着复刻一下,棒极了。我复刻最成功的三道菜,苦瓜炒腊肠、白灼秋葵和脆肚,上座率极高。还有独门秘籍,例如西红柿炒鸡蛋、玉米炖猪蹄、红烧排骨,到了人人问我要菜谱的地步。
做厨娘真的很开心,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自我满足,三五朋友聚会或是家宴,也能博得一片叫好。
唯独有一点不好。很多时候自己做出来一桌菜,上了桌吃了两口便觉得饱。问过好几个朋友,都有类似感受。比起在别人家吃饭,或是下馆子,我吃自己做的菜的食量可谓令人发指:吃现成的能吃一碗,自己做出来的就只能吃下去半碗。
想了想,可能是因为做菜太认真了。无论是萝卜青菜,还是猪羊牛鱼鸡鸭虾蟹,蒸焖炖炒醋溜红烧糖醋高汤,做法和菜蔬配伍千变万化,到了自己手里,从搭配到做法到调料用量,一切了然于心,出了锅便不会有任何惊喜。就好像你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精雕细琢了一幅画,老师看了都说好,可在你眼里,你对着这幅画八个小时,从起型到阴影到细节勾勒,因为太熟悉,对于成品当然会觉得自豪,可要从旁观者角度欣赏,便很难转换过来。做菜也是一样。
做一桌用心的菜其实是很耗费精力的。比如猪肚,是先滚水焯一遍再下油锅爆炒,还是先干锅中火炒一遍出水再下油锅爆炒,口感差别极大。
做西红柿炒鸡蛋,总要先把西红柿在滚水里煮到爆皮,撕掉皮再切碎。蛋液搅匀还要加两勺温水。热锅下油到中热倒蛋液迅速搅碎,不然就起不来鲜嫩的蛋花。
至于黄鳝必须要热锅冷油、牛肉要小火慢炒、猪脚炖到筷子能戳穿才能下油锅炒、辣椒炒肉当中肉多炒一分便会老,林林总总,细节见功夫。
也有稀里糊涂一顿乱炒的时候,出了锅吃的人还挺买账,可我自己不满意。酱油下晚了没着色、煮汤没出汁,免不了心下懊恼。吃的人嘴不刁,吃的是你的心意;可正因为如此,总觉得自己的心意打了折扣。
小时候第一次做饭,我人还没有灶台高,炒菜要搬把凳子,站在上面用力挥舞着锅铲。因为奶奶和妈妈不在家,爸爸沉迷打牌,那会儿小小的心里默默觉得要照顾好爸爸,就开始学着煮菜。其实不太记得味道如何了,我记忆里还挺好吃的。可能不太准。
初中有一次炒了个胡萝卜给妈妈吃。那时候我刀工还很烂,胡萝卜有的切片有的切丁,炒出来一碗生的生熟的熟。可是妈妈开心地全吃光了。
真正研究下厨这回事儿,还是因为有了喜欢的人。因为一道对方喜欢的菜,尝试了无数种做法,油温、下菜的时间和顺序、火候,来回试探,终于找到了他最爱的味道。跟他分手五年后他还时常跟我提起那道菜,他说,我离开后他再也没吃到过这么好吃的西红柿炒鸡蛋。我满不在乎地说:挺简单的,我把菜谱写给你,让你妈给你做就是了。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不一样的,别人做不出那个味道。
到了如今,因为既忙,又不喜欢带饭到公司吃,我已经很少下厨,只会在家宴上大展身手,或者好友聚会,再有就是给恋人做了。看到自己在意的人们吃着那些用心做的食,一脸幸福的饕餮状,总是值得开心的。也因为这些研究了很多我不吃的菜,例如红烧排骨、啤酒鸭、辣椒炒肉之类,都是我几乎不会伸筷子的菜,但是管他呢,有人想吃,我就翻菜谱做,然后听吃饭的人一脸满足地说好吃,小心问过遗漏,下次再调整口感和火候。
有过一任男朋友,给他做饭吃,他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他吃东西不挑,对味道不是很在乎。气得我心里暗自想,满怀心意表给瞎子看了,下次不给你做了。后来果然很快分手了。有时候做饭、吃饭这种小事,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初恋男友追我的时候,因为他是北方人,我便问:你喜欢吃米饭还是吃面食?他说:我就爱吃米饭,每天都要吃。我又问:那你能吃辣吗?答曰:能。我想了想,便同意了。现在回想也是极有意思。
最近做了一次萝卜炖牛腩火锅,火锅咕嘟咕嘟冒气泡,三四个人围着桌子喝着大酒聊着天,冬日的寒冷被隔绝在外,胃里暖洋洋的,心里也很欢喜。
岁月能停留在此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