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作者:林照楼
作者:林照楼(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008426/
一. 我为什么想读这本书
因为我长期以来对一些问题有浓厚兴趣,比如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又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人的存在到底有没有意义?
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很宏大,但对于我个人来讲,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因为它们都深刻地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我,该如何去理解我自己的行为,以及我该如何去理解别人的行为。
这本书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资深动物学家道金斯,对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的、在观点上极具洞察力、在行文表达上又深入浅出的解读。诚如我读后发现的那样:这本书对于了解人类的由来,了解人的本质,人的生命意义,人的亲密行为,人的社会关系(比如亲情 爱情),社会行为(比如求偶 忠诚 背叛 性 自私 利他),以及对于“生命有没有意义”“人是什么”这诸多社会学问题的思考都有启发性。
所以当我了解到这是一本出自严谨学者之手,并且很有可能能为我思考以上问题有所启发的非虚构类书籍,我便把它列为我愿意阅读并优先阅读的队列。
二. 如果每本书都有自己被阅读的最佳季节/时段
读这本书时恰逢春节假期,但读后想来如果在一年中找出一个适合读这本书的最佳时间,那便是春节再合适不过了。
因为书中不但有关于基因对于个体行为的牵导原理,更有关于基因对于我们社会文化上构建的 亲情,家族,代系,婚配,养育等诸多社会现象在基因层面的动机等精彩论述。春节正好提供了深度沉浸的氛围,便于在阅读的同时高质量地观察和理解这些社会现象。
三. 读后,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
读过以后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自私的基因》是一本基于大量科学观察、推理严谨、逻辑自洽,充满想象力、让人脑洞大开,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原创性科普巨作。
如果有一个“那些具有震撼读者三观力量的图书”书单,那这本书想必榜上有名。它仿若一个B超机器屏幕,让我们得以借助道金斯的视角,来领略这个世界到底怎样运转的、以及为何是这样运转的。
四. 这本书引发了我哪些思考
1. 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和其它一切动物,都只是各自基因用以实现自身的长久保存而创造的机器。人的行为(经常的全面的利己行为和偶尔的有限的利他行为)一般是寄生在我们体内的基因为了实现它的终极目的而进行日常操控的结果。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可谓是一击即中地印证了我自己之前的模糊的傀儡体验。
人在本能上的利他行为和自私行为,都有其生物学意义,根本宗旨是“为基因服务”。为基因本身自私的永存大梦服务。这个认知给我带来巨大而深刻的震撼。早期进入“朝花夕拾”读书会群的小伙伴们知道,我之前在群里跟大家讨论过我对基因爸爸强力掌控个体行为动向甚至情绪体验的复杂感受。基于这种傀儡认知,我感到惊讶、愤怒、抗争、无奈。
我还看到有读者反馈说读这本书让他从小建构的三观迅速崩塌,从而产生了虚无,沮丧,甚至抑郁;
2. 作者这个核心观点听起来不免会让人感到黯淡甚至绝望。当然作者也强调到,“认识到事情是怎会回事的”,跟“事情应该是怎么回事”是两个事。他指出,人已经足够聪明来认识自己并会思考,从而可以不在任何时候都完全听从基因的任何指导,如避孕套的广泛使用,就是人来规避基因指令的一个例证。教化,是矫正基因行为发挥其长处,同时规避其弊端的良方。以后天敌先天,非常艰难,但仍有希望。
3. 人究竟该怎么定义?人和基因到底什么关系?理智上告诉我说对立统一的观点在这里不免有和稀泥的感觉。
脑子里一个声音说:人是因为基因的存在而存在的,人就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包含了基因本身、基因利用外物而搭建的肉体、基因操控这些肉体而生发的一系列行为、基因通过认知系统而形成的各种复杂观念(全部?大部分?哪部分?)、基因通过感觉器官而定向生成的复杂感官体验和情绪体验。
脑子里有另一个声音说:人只是基因的宿主,而且是因为基因才有存在的价值。就像是科幻大片里那种由人类制造出来的超大型机器人,在机器人头部设一个操控间,由人类坐在这个操作间来进行操控这个机器。那么这些机器人只是人类的宿主,机器人因人类的设计而存在,机器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被人类使用。可能不同的是,人这个机器人,虽然被基因制造和操控,但因为已经进化得足够智能可以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可能会有不同于基因的想法从而偶尔可以有选择性地执行基因指令。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并不能让我的思路和认知更统一。这种混沌、拉扯的感觉让我难受。
4.……(想起来再补)
五. 致谢
这其实是一篇读书会阅读作业,所以这篇阅读报告的产生得益于读书会的形式督促。这种被督促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体验虽然不太好,但结果正是我想要的。
所以真诚地感谢“朝花夕拾”读书会。感谢督促我进行阅读、思考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