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三十看从前
如果你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二十岁,你怎么可能面对你的四十岁?三十而立的自己问了自己这么一个问题,我该如何回答。
一、我喜欢你却与你无关
十年之前,2009年,我虚岁20,正好处在高二下半学年的迷茫期。那是一段写在日记里的苦闷时期。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喜欢上把内心独白写进日记本。那些大大小小的日记本上记录了一个二十岁男孩的所有秘密。至少他觉得这些心事和思考在当时无法找到合适的人分享谈论。所以二十的他觉得青春苦闷,明明一切看上去都挺好的。他在学业上的努力似乎完全能够应付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期许,但他就是不开心。用他自己写在日记里的话,就是他真正意义上喜欢上一个姑娘,然后“咣”的一声,世界发生了变化,他看到了许多未知,许多自己无法解释更别提应对的变化。他从来没指望那个姑娘能喜欢上自己,更别提能收获一份爱的果实。自信过度的男孩,在那段时间经历着不为人知的煎熬,一种莫名其妙突如其来的自我拷问:我能通过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吗?日记本里满满都是这种自我诘问的语句。十年之后的自己,其实很感动二十岁的自己就已经能直面这个残酷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关于成长的自我认知问题。
二十岁之前和之后的自己变得非常不一样。之前是典型的年少轻狂:足够努力,却缺乏智性的思考,习惯于在自己的舒服的状态里幻想未来。在步入高三之前的半年,自己正处于学生时代最风光的一段时间,所以人都觉得你牛逼:成绩排在年段前几名,是个出色的班长,令人羡慕的浑厚嗓音时常成为自己亮相集体活动的必杀技,仿佛一个校园明星一般的存在。戳破泡沫的正是本应享受这一切的自己。在日记里二十岁的自己当时是这么解释的:“我很享受被吹捧的感觉,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断被吹大的气球,我得自己去戳破它,让自己清醒的去面对更为冰冷和严峻的未来。”那以后,每当有人夸耀自己时,二十岁的自己总是会显得非常不自在。所以更多的时候他会仰望一望无际又空白的天空。果不其然,在高二升入高三那次期末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但多少也在自己的容忍范围之内。在高中最大的经验感受就是,当初和自己一样水平的同学甚至远胜于自己的人,在一段莫名其妙的时间后就突然陨落,自我放弃了。在不能抉择断言的年纪,除了继续埋头努力外,二十岁的自己学会了坦诚和勇敢,除了向自己喜欢的那个女生告白外,把一切自己可能要遭遇到的可承受的、不可承受的都明晰化。那时的自己,每天都像拿着一把手术刀在给自己解剖,痛苦但知道只有痛苦之后才能迎来一个踏实自控的自己。感谢当年那个自己暗恋的姑娘背后的鼓励,虽然不断提醒我要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同时也是默默的给以了自己很多的鼓励。用8102年时髦的话来总结,二十岁的自己选择了一种体面的方式来处理青春期的迷茫和困惑。
2009年,温家宝总理的“四万亿计划“正式落实,那时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导致的金融危机其实十分凶险。二十岁的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钟楼菜场原本只要七八块钱一斤的猪肉突然一下子卖到十四五块。舅舅和姨父所在的以出口为主的钣金小厂曾经一度接不到外贸单子,屡屡停工。然后各种家电下乡的优惠政策用于刺激内需。文科政治的复习,基本上紧扣时政,学起来考起来十分吃力——二十出头的人如何能理解”世界金融危机”的真含义,只能通过考试了。

二、来,明天我们躲一下
“ 姐妹们,明天过节了,明天要不躲以下?”这是刘东每次过节的时候都会在宿舍对我们说的的一句话,用一种青岛小伙特有的幽默口吻。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开解的方式,说是躲,其实是打破沉默的另一种面对。
2013年11月20日晚上,刚随着老杜从武汉回来的我心情忐忑,因为那几天司法考试成绩要公布了。那晚宿舍很是沉默,气氛非常诡异。隔壁的二雷突然冲到我们宿舍大喊“过了!过了!我过了!”手舞足蹈,那张脸像一朵被刚被炸开的鲜花。刘冬站在书桌前,一副木然的样子,小何本来在打游戏,也立马把电脑收起上床了。只有凯哥哥气定神闲的在打2K。那一晚宿舍非常沉默,隔壁警犬基地警犬们异常喧嚣。要不明天去躲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床跑出去。独自一个人跑到江北,去了南审。那是我在南京的桃花源,是精神避难所。那天早晨浦集线上异常冷清,靠窗坐定后,胸口就跳的异常快。想用手机查成绩,发现信号不好,老是打不开网站,这反而更加让自己更加紧张,紧张到要窒息的境地。这是孤注一掷后的无望。到了江浦后,没有立即去南审图书馆,而是徘徊在黑网吧和小店的公共电话之间,尽管怕知道那个结果,但内心深处还是有一股坚定的力量在驱使自己勇敢面对,不要逃避。要命的是直到下午两点左右的时候,那个结果才在黑网吧的一台破旧不堪的显示屏上被刷出:总成绩336。看着成绩单上自己的那张黑白照片,像对着遗照一般无声地在哭泣。兀自的抽泣几分钟后,掏出手机给老杜发了一条短信:亲爱的老杜,对不起,让你失望了,司考惜败未过。没过几秒,老杜的暖心安慰就来了。一人走在南审的校园,眺望着刚刚从雾霾钻出的太阳,如梦初醒,一声叹息。
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很多东西躲无可躲。唯一能躲避的,估计只有让尽可能少的人看到自己绝望崩溃时的窘迫。

三、只有不完美的才能称作青春
最近老是做梦,梦到的恐怖场景大多数是——考试。回忆过去十年,带给自己遗憾的除了考试就是和考试相关的。从初中开始,数学就成了我难以言喻的伤。语文、历史、政治什么的随便考考都是名列前茅,但数学废了老大劲都只能保证60分到70分的区间,所有数学老师看到我都是摇头。高考数学150分总分,我考了88分,这算是正式考试当中,我第一次考不及格的。那一年我的高考总成绩大概是576上下,而那年浙江文科第一批的分数线大概是590多,我差17分的样子,所有我当时只要数学能考到110这个水平就能上重点了。当然一开始羞于开口的我总是说那年高考的数学是继2003年的变态难之后的第二难考的,后面的应用题,我连最简单三角函数的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都做不出。现在记忆力已经搜索不到那次数学考试当中自己焦虑的情绪。可能是中学六年已经接受了自己的数学无法突破的现状,倒是显得平静许多。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之后的志愿填报。翻烂了填报志愿的参考书,千挑万选的几个学校,本以为能如愿去西安财经的,结果那年财经院校大热,我被第二志愿录取了,开始了自己并不太喜欢的法律专业。这都是被我说烂的故事,二十岁出头时一系列不顺的开始。
大一是我最不愿意回忆的第一段时光。哪怕看着学校除了名字唬人外,好在同学热情,校园学习氛围浓厚,我又焕发了雄心壮志。然后稀里糊涂的初恋了,不久又稀里糊涂的被甩了,对了被甩那天是12月12日,史称“双十二事变”。不甘心啊,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葬送了自己宝贵的初恋。然后是失眠,情绪低落,大量喝酒,成绩一塌糊涂,并经历了一次鼓膜穿孔的耳疾。一直到校区搬迁升入大二,故事才开始有了转折,阳光才照进尘封已久的斗室。对了那一年还是诺基亚最后的辉煌,安卓手机才被我们认知,同学里面只有一个用iphone的。那个时候年级主任老吕托人搞来一部摩托罗拉的里程碑手机,结果研究了半天楞没搞懂短信该怎么发。
2013年4月17日,我们迎来大学篮球生涯最后一场比赛,比赛最后关头我们落后八分,最后十秒,狗轩前场发球给我,然后我立马回传给他,一记三分把比赛两队的分差定格在五分。当然我们没有在那个暮春时节再次拿下冠军,有些遗憾,我是那个时候听狒狒说的:也许井上雄彦说的对——只有不完美的才能称得上青春。
那一年季后赛,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继2007年我中考那年之后再次重回总决赛,对手还是勒布朗。那个时候我还是根正苗红的“詹黑”,我喜欢老而弥坚的马刺逆袭不可一世的热火的剧本,因为从心理学上,这也能说得通:说明努力是可以突破天赋的垄断。第一场帕克用一个非常扭曲的姿势投进一个绝杀球,第二场热火三巨头强势扳回一城;第三场说来神奇,上半场打得难分难解,我去后街买了个中饭,回来路上,隔壁寝室的王佳琪和刘冬就说我错过精彩三分雨,马刺的格林和尼尔把热火直接投死了;第四热火三巨头再次发威,把大比分扳平。天王山之战,秃子吉诺比利大发神威,收割胜利;第六场马刺在上半场基本上都被压制的情况下突然又爆发,年迈的呆子邓肯背身单打波什打一个有一个,那种刀刀割肉的场面异常壮烈。梁主任的国际经济法课最后基本上没人听了,两个班的男生基本上都在盯着手机看比赛。学长在人人网上发状态说邓肯这样打下去是要拿FMVP的节奏。那个半场邓肯砍下25分。本以为我想要的故事版本得以实现,结果在比赛最后一分钟不到的时候,邓肯被换下场。热火开始犯规全场紧逼,在剩下二十秒的时候,卡哇伊.莱昂纳德被犯规两次罚球,结果他二中一,波什抢到了那个至关重要的前场篮板并快速拨给在弱侧三分线外的雷阿伦,电光火石之间,君子雷投进了那个足以让他载入史册的三分球,把比赛拖入加时并在加时以三分的优势取胜。抢七的惨烈,我都不忍回忆,马刺和热火缠斗到最后,本来总冠军还是他们的囊中之物,奈何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失误,葬送了马刺最后的机会。 电视里邓肯一边退防一边拍地板和下场后怒摔毛巾的场景让我异常悲恸,石佛都动容了。那场总决赛让我得到教训就是,不到最后一刻,胜利的果实都不属于你,哪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你觉得胜利和成功是那么的理所当然。青春并没有理所当然,生活并没有理所当然。

四、漫长的告别
告别最好的注脚是什么?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在王家卫的电影《春光乍泄》里最有名的台词是什么?——“黎耀辉,不如我哋由头来过”
这部电影是我在2015年的时候才看的,离它上映的1997年差不多过去了快二十年了。在这一之前,我最喜欢看王家卫的60年代三部曲(《阿飞正传》、《花样年华》、《2046》)。
中考想考县里排名第二的高中,差8分,认怂,就在鼓山蛰伏三年,从头再来;高考想考的地方太多,只想离开老家,放飞自我,结果又是折戟成沙,不过好在只有四年,四年后我又能从头再来。一次次告别,一次次从头再来,当然现状并没有文字叙述里那么悲惨不堪。用一个非常考究的总结性结语来描述就是:你越年轻,人生的容错率就越大。年轻时的选择,尽管基于三分钟热度居多,但这并不会给自己造成太大不可逆的影响。但随着年岁的增添,发现任何选择都不容易了,有时稍一认真,患得患失的心态就不由自主了,回头太难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过去那么多年里,我向自己上过学的所有学校都告别过:当初的那些校舍有已经坍塌被重建为其他建筑,有的至今荒芜停用,也有翻建后焕然一新的。它们的命运各异,就像从它们里面走出的学子一样,渐行渐远,经营着各自迥异的人生。跟自己曾经求学的校园告别,不为别的,只是觉得时至今日仍就觉得自己学无所成,还没准备好独自上路,去闯荡那个未知的江湖。书到用时方恨少,导致在离开校园的日子,对书五迷三道,总天真的以为多读书就能缓解自己成长的焦虑,就能避免被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降维打击,不想做那被拍扁的苍蝇。
就像曾经日记里无数次的写道,“从今天开始,我要XXXX"一样,那么的信誓旦旦,但凡告别的时候狠一点干脆些,也就不会在下一次数落自己的放屁一样的誓言。自我纠结拉扯中,选择了自我抗争,自我较劲。所以这几年耳边才会响起——“你真狠!”的评价。冷眼面对千夫的寡淡并不能讨好人,但是能告别那些自己想告别的一切,陷在过去的身份和处境都会让自己焦虑不堪。多年以后,故地重游、相逢故人,的确少了很多“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悔恨,坦然的接纳现在的自己。
“黎耀辉,不如我哋由头来过?”——你也知道电影的结局如何了,自己独自去了伊瓜苏瀑布,分不清打在脸上的是水滴还是眼泪,不过庆幸的是,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

五、我变了 我没变
十年的时光作用在个人身上,是如此的微不足道,看起来,按部就班,并未前行多远,但真实外部世界的变化却是如此迅猛。650跟我说,他和上高中的小表弟一起去KTV,他们彼此点的歌,对方不会唱不说,他惊讶的是彼此的不理解,直言对方的歌听都没听过。我听完无奈笑笑。
熟悉稳定的生活就是这样,突然之间就让你发觉陌生了。之前最爱看的电视剧大部分来自香港TVB的,然后是央视自制的,现在呢?国产剧基本上不看,除非张黎导演的新剧。2011年开始看《越狱》,入坑美剧,现在回头看也近十载。2018年底,金庸老爷子去世,以及一大批娱乐界、文化界的名人相聚离开,那种感觉就像在告诉你:一个时代彻底的结束了。记忆中那些塑造自己的大众文化业已消亡或者被新的文化取代。
我进驻互联网世界时已经是2009年,从申请目前在用的QQ号开始,刚好十年前。那已经是PC时代日薄西山的时候,而由iphone主导的移动互联网到来转折期。那个时代,买手机只要能登录手机QQ就很满足,要是能后台登录的手机,那必定是让人心生羡慕的。初高中的同学录如今仍旧齐齐整整的躺在QQ好友分组里。而大学的好友基本上在人人网(原校内网,中国版的Facebook),也就是在2018年底,人人网公司被卖,我再次登录人人网发现,除了页面改版外,大学四年的记录和痕迹还保留着,现在人人就是一座活死人墓。多年以后老同学重逢,第一句话除了“好久不见”就是“来,加个微信吧”,现在回忆起2012年时,我还曾经抵制过用微信,原因是我还是喜欢打电话,不能face to face,那至少让我听到真人情境下的声音。不错,我痛恨微信,在于它割裂了人与人之间最后的热络。在2014年年底,基本上所有我认识的人都在人人网、QQ空间上宣布一件事情:我要放弃QQ/离开人人,拥抱微信。五年过去了,微信,wechat,基本上成了一个垄断性的社交工具,但是之前“坠网”的初衷不再了,现在工作和生活大部分铺天盖地的重负也像细菌一样和微信这种社交媒体同体共生,我们之前用来暂时脱离现实的“桃花源”俨然成了“老大哥监视的世界”。对了,插一句,万维网今年刚好年满30岁,也是而立之年。
在2011年至2015年,前后大概5年的时间,我每天都在看新浪NBA的新闻和视频,对那个时代的篮球术语和经典戏谑都烂熟于心,这一切到了2015年腾讯取得NBA独家网络转播权后被终结了。随心所欲免费看NBA的时代结束了,也就是那年开始平时都会员付费嗤之以鼻的自己先后买了很多门户网站的会员。2018年消亡的还有我使用多年的多米音乐,现在只能在网易云、虾米和QQ音乐三个APP之间来回切换。自己很困惑每天都有人在制造新生事物,但兴致勃勃的去看的时候,发现只是将原本地摊上的“黄色小说”升级成了各种暧昧的营销的色情的APP,但那些在生产优质内容的属于旧时代的刊物和内容平台却在消亡,就如同“第十放映室、锵锵三人行以及那些属于前互联网时代的纸媒”,以及让我痛心的整个香港娱乐文化的快速消亡。
回归自己的生活,依旧还是保持着之前的习惯,定期看书、运动,一年外出两次。对新事物仍旧保持着充沛的好奇心和学习激情。有感到自己文科生偏感伤的一面,还特地花了好几年时间去补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知识,弥补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对于目前的IT的持续热情就差点自学编程去做黑客了。就像忍受不了手机里歌单的长时间重复播放一样,我也同样忍受不了一成不变的自己,那种焦虑驱使着自己去改变,去变得多元。那些大量花在看书、看剧和运动上的时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不得而知,但在走出去和人聊天时,我庆幸,自己幸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这些事情上。对于那些年的追求,依旧保持初心,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仍向往之
对于社会和对他人的期望,基本降低到一个可怕的底线。靠自己,成为一个必须的生存技能,突然有天自己就发现,亲如父母都指望不上,都变得不那么靠谱,更何谈期待他人,甚至这个社会,(此处省略一段敏感词)这就是三十而立的自己面临的一切真相。我变了吗,其实我没变,变的是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结语:
车到山前,无中生有,过日子也好努力生活也罢,最后都得靠自己想办法,才能跨越“三十而立”这个里程碑。从“积极反思”到“积极生活”,此时此地,目力可及的生活,才是“而立”之后自己的前沿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