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第17天 中国美术馆
2019/3/2 北漂第17天
第17天,中国美术馆。
前一天是惯例的饮酒日,一瓶雪碧一瓶威士忌,一堆零食,一个睡意沉沉的夜晚。照旧5点自然醒。拉开窗帘,天还没亮。我套上羽绒服下去扔了垃圾。黎明前的北京静悄悄的,没有人知道我下了楼又回来,好像与它交换了秘密。
鬼使神差地就坐上地铁去了中国美术馆。没有事先做功课,没有提前了解展览内容,甚至连路线都是临时查的。一个半小时的进城路线,地铁从地面转入地下,轰隆隆开进这城市我从未探索过的腹地。
三楼是纪念周海婴诞辰100周年摄影展,展子分了5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内容我忘了,大概是从周海婴出生到他抵达香港这段时间,讲了他与父亲鲁迅为数不多的故事。周家家庭成员也在这一部分大致明晰。许广平很沉静,似乎不会发脾气,但又不是沉默的。看着让人安心,觉得那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母亲。
第二部分是周海婴的上海之行。他与母亲许广平曾经在上海居住过一段时间,似乎就是那个时候他和太太马新云热恋。周海婴拍了很多上海的人,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印象里,老照片总是黑白厚重,如同一块浮在胸口的乌云,沉甸甸地,像一个标本。我似乎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生动的老照片。它让我再次意识到,哪怕是那段最艰难可怕的日子,生活,也从来没有缺席过。父亲依旧会像是一个父亲,孩子还是要长大,婚也要结,爱情还是要发生。人就像岩石里的松子,从夹缝里也要长出快乐的根来。
第三部分在东北,大部分又聚集在沈阳。除了当时一起北上的名人们,周海婴还拍了诸如平津战役后的欢庆会、土改等内容。大学在沈阳的四年,让我对沈阳有着巨大的亲切感,那似乎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我站在展厅里看1949年前后的沈阳,好像在看我家里曾经的景象。
第四部分是绍兴。鲁迅的祖宅。自然少不了咸亨酒店和三味书屋啦。孔乙己要茴香豆的柜台果然又高又亮,如果真的有鲁迅主题公园,在这种大方吧台旁边喝酒,肯定是最贵最享受的娱乐项目。旁边的小姐姐似乎对这一块很感兴趣,一直在拍照,不晓得她知不知道“茴”字有几种写法。
在最后的北京部分里有很多张小孩子的照片。有一张时间是1963。是在一个四合院的天井里,几个小男孩短衣短裤做游戏,跟前段时间网上疯传那组国外摄影师拍下的80后儿童照片很像。我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1963,这张照片里的小孩子,今天也差不多做爷爷了吧。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又想起在第一个展厅里碰到的大声读照片信息的大爷,想起1963年戴眼镜的小男孩。在这个红色的展厅里我好像摸到了什么跟时间有关的东西,但那东西转瞬即逝了,我甚至没来得及想一个合适的句子去描述它一闪而过的踪影。

上5楼,非洲木雕。我对雕塑没有任何研究,纯粹看个乐。我看到两个交缠的人,被命名为,家庭。看到一个烦恼的女人,撕扯头发坐着望着夜空,赤身裸体,丰腴的身体沉沉下坠。一如昨夜喝醉的我。
啊,里面有饮酒的人。




顶楼的藏宝阁里有一副油画,细节惊人。我最爱看油画的繁花,重重叠叠,真真鲜花着锦,如重工刺绣,一层一层,色彩浓艳凄绝。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恨手机太差,永远拍不出万分之一的美。
站在6楼的小窗户往下面看,老北京的屋顶和干枯树上的鸟巢,远远通向天边的黑色马路。下午2点,外面的世界静悄悄的。一直以来我如此热爱北京,并不是为了这里可能藏有我远大的前程,而就是为了无数个像这样的时刻。像昨晚喝醉酒迎着夜风去711买冰淇淋的时刻,像情人节聚餐那天偶遇雪后灯光洁白的空旷停车场的时刻,像中午一个人走在通惠河边的时刻,像每个黎明于城市之中醒来的时刻。没有人注意我,我好像是生命的观众,自由啜饮我全部的孤独。

我爱这,孤独而又自由的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