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19 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策展人面临着怎样的职业发展环境?
写下这样一个题目,此篇论述的内容大部分为我Master毕业后一年的经历和感受,因此,此篇文字或许颇具主观色彩和偶然性,不具普遍大概率参考意义,但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可以管中窥豹。
在2015~2017期间,我在澳洲读研,所在faculty(院系)是CI(Creative Industries)创意产业,在我们学校凡是和艺术沾边的专业都被归在CI麾下,凡是人们所能想到的专业,传媒,影视,设计,Fine Arts,服装设计,建筑,音乐,舞蹈等等都属于CI;还有人们想不到的专业,比如我所读的专业CPAM(Creative Production and Arts Management)也在内,对于我的专业如何精准翻译给国内的朋友,使之明白这个专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存在着一定难度,直译过来是“创意生产与艺术管理”,然而它包含了太多太多。博物馆,艺术馆,剧院,大型艺术活动/节日,传媒媒体,创意生产,影视制作,文化艺术市场战略,等等凡是有关联的全部涵盖于这个专业内。似乎这个专业一毕业,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又什么都做不了?
在我出发去读书的时间,中国的创意产业正刚刚起步,2015年时,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职业发展,我还是迷茫的,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未来国内各行业发展绝对离不开创新,中国创意产业总体走势应该是向上的。学校为了行业内专业人才数量的调控,我这届CPAM毕业后,学校关闭了这个专业的招生培养计划。当时班上的同学来自五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总共九个人;和我一样来自中国的学生算我在内是两个人。上学期间,做过各种CI行业内的项目和实习,包括Video Project(影视制作),Events and Festivals Management(活动策划和管理),Transmedia(跨媒体平台推广),Marketing(文化艺术产业市场营销战略),Interactive Exhibition(艺术馆交互式艺术展览策划),and so on。由于学习期间,各方面工作都有涉猎,因此,在毕业时就业方向选择也颇多。
我于2018年3月8日归国,来到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曾经在上学期间,空闲时间经常泡在艺术馆,跑去各个大小艺术馆、画廊看展,自己的爱好在这里,做Art Curator(艺术策展人)的想法在内心也逐渐清晰,期盼着可以在国内找到这样一个机会。如果说在国内相对来讲,北京和上海的文化艺术产业比较成熟,那么深圳就是方兴未艾。从回来后开始找工作起就发现,相关的工作机会凤毛麟角。深圳的艺术馆,博物馆,画廊,屈指可数,并且占据重要资源的都归国企所有;一些私人的小型艺术空间、画廊想要维持运营也是履步维艰。更有一些私营小型企业打着艺术的名号,实质做着二手中间商倒卖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的角色。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市场经济社会下,企业要生存就要看中盈利,但是如此一来,往往是恶性循环。创意产业想要良好发展,我们的消费者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培养,我们要让他们看到真正的好东西,不过对于市场的培养成本,往往是没有人乐于承担的。
过去一年里,我做过旅行玩法策划人,活动策划,生活内容规划师,以及“艺术策展人”。一年的事实经历,证明我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纯粹的艺术策展人的工作机会,未来在哪里,出路在哪里,仍是迷茫的。王春辰在2015年曾说过:“年轻策展人在当下面临的最主要困境就是策划展览的机会,尤其刚刚出道的年轻策展人,并不容易得到策展的机会”。(原文:《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策展人》Hi Art:http://www.hiart.cn/feature/detail/7f0foyu.html#0-douban-1-83820-8281435cf7fd5566f1df466eda875057 )几年过来,现在的中国年轻策展人仍旧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我一年之内换的第四份工作是一家私营企业,员工总人数不超过50人,主要业务分为三块:商业活动策划,婚礼策划,艺术品销售。这个职位虽然叫“艺术策展人”,但是它名不副实,正如公司的老同事所说:这个公司不存在策展人。当时我还不明白,几个月过来,深有体会,与我当初入职前被传达的思想理念截然不同。首先,在我入职后的第二天,公司开年度总结以及新一年的业绩目标大会,公司就强行给艺术创意部的每个员工加上了销售的业绩指标,如果每月销售业绩不达标就要扣掉工资的13%,这些强行被迫背负销售业绩的人中除了原本就是销售岗的同事,还包括艺术策展人,平面设计师,3D设计师,无一人可逃。想说平时同时忙好几个项目,做策划和设计的同事已经在没日没夜地加班,甚至没有周末休息,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商品销售呢?
还有所谓的“艺术展”,其实展览是个幌子,公司的目的在于展品的销售。大家都清楚,想要做一场艺术展,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一是策展团队,二是策展预算。公司的出发点是销售盈利,因此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的投入可想而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展览预算,再好的策展想法都是空想,不能落地。缺少策展团队,一个项目负责人要包揽一个策展团队的所有工作(展览策划案撰写;帮艺术家编故事;物料供应商对接;项目预算;布展撤展的劳力,如果不幸其他同事都在忙,那么你只能一个人从仓库到展厅搬来搬去,体力不好的做不来;网络媒体端的推文撰写;视频剪辑;翻译;合同拟定;有时还要涉及到一些简单的平面设计;展品销售等等)。
如果以上两个问题并不能阻碍你成为一个艺术策展人,成功策划艺术展,那么接下来的这个现实问题会让人十分忧虑——资本为导向。尤其是小型私人企业,往往是唯老板是尊。首先,老板选定艺术家,可能被选定的人的资历并不能称得上为“艺术家”,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品”,就如我所说,公司售卖的部分展品只能称得上是“工艺美术品”或者“商品”。其次,老板插手展览策划,甚至是主导展览策划,展览策划案以及设计图反反复复改上百八十遍,最终呈现出来的展览只是老板的想法,策展人和设计师的想法无法得到实现,此时的策展人和设计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执行,老板只需要听话的员工。当然如果你可以遇到一个志趣相投、思维方式和审美能力相似的老板,将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你的项目会进展的很顺利。
目前深圳在做艺术展方面的公司很多是从事其它行业起家,后期转战艺术市场,比如说一个房地产公司来做艺术。最直观体现出的问题就是资本做导向,而非专业做导向。如此看来,新一代的年轻策展人很像刚初出茅庐的导演,如果自己没有资本去做自己想做的,那就只能充当一个傀儡,为资本家奔波卖命。国内的艺术市场还未成型,也缺乏时间的沉淀,行业的规范和发展、良好的市场发展坏境、民众艺术审美能力和娱乐选择方式的引导离不开文化艺术创意专业领域的人才,正如前辈们所说“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策展人”。
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策展人,缺少从业机会和良好的学习成长空间,如果这样的局面不打破,那么上面那篇2015年的文章将不止在2019仍具现实意义,或许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具现实意义。当然,怀着策展梦的年轻策展人们未尝也不可以先从事其它行业,奋斗个几十年,摇身一变资本家,届时再来一个华丽的转身,自己投钱办展,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等到那一天,老去的“年轻策展人”是否能够做出未来那个时代的成功艺术展呢?还是沦为如同今天一样一手遮天的公司老板呢?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03/03/2019
------------------------------------补充阅读-------------------------------------------------
3月5日读到这篇文章(张海涛︱警惕“本末倒置”的艺术管理——中国“艺术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http://www.artda.cn/view.php?cid=75&tid=10969&bsh_bid=4071371018 )与我3.3写的文章只相隔一天,文章里论述的一些现实问题我深有同感,看来我写的文章也并不是太过于主观。
-
在水一方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3 16:22:18
-
Y_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0 22:46:53
-
Rumb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8 23:23:11
-
L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8 11:07:07
-
湜 申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9 03:44:27
-
悠悠4695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8 20:15:34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9 23:00:42
-
豆友57733022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18 13:53:04
-
大停电的夜晚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3 20:56:00
-
csj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1 17: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