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很喜欢B站一个up主,最近看到他解读了《月亮与六便士》,觉得说的很好,摘录之。
虽然书名叫做《月亮与六便士》,不过小说里面并没有出现月亮与六便士同时出现的对应场景,一般认为,月亮代表着艺术家的“终极理想”,即——至美;而六便士则代表着平常的现实生活。思特里克兰德是毛姆在小说里刻画的这样一种 “理想型”生活方式,即一个试图完全抛弃“六便士”而想要专心追求“月亮”的人的一生。
这部小说实际上的魅力是非凡的,行文非常流畅,很容易一口气读完。而一种令人惊讶的感觉是最初读到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平常人家的世俗生活”,是觉得“完全正常”和“理所当然”的,但当看完克兰德死在塔希提岛,“我”再次回到伦敦时,虽然所见的是同样的世俗场景,却会想要反问自己“这是否真的是有意义”?从而产生了对这些再日常不过生活的怀疑。同样的场景能够在开始时与结尾时给读者完全不同的含义,这不得不说是毛姆这本小说的独特魅力。
毛姆在书中刻画了很多人物,他们都具有典型性和复杂性。
思特里克兰德一生追求“月亮”,但他却无法完全全摆脱“六便士”对自己的束缚,书中非常多处提到了这一点,他冷酷无情,在一般人看来近乎人渣,他常常受困于自己的欲望,总是寻找食物或者妓女,而塔希提岛上其实是爱塔作为他的代理人,帮他处理了一切“六便士”相关的事情,他得以专心创作出伟大的壁画,追求到了“月亮”。但这个近乎不近人情的人却唯独对爱塔充满了感激,在他落泪那廖或许已经明白,人并不能逃离“六便士”,而他对爱塔的温柔,或许也是他和“六便士”的和解。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当然是“六便士”的代表,她不懂艺术,即附庸风雅。
而施特略夫却是一个善于应对“六便士”,却可以看到“月亮”价值的人。他想要追求月亮,却碍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但当他看到那幅描绘妻子的画时,按照“六便士”的逻辑他理应毁掉,但他出于对“月亮”的爱,认为这幅画是如此之美,不应该这样消失掉,而他的最终结局,就如同我们很多人一般,他回到故乡,捡着脚下的六便士,心中仰望着天空。
勃朗什其实也是一个追求“月亮”的人,她要的是纯粹的爱,以致于她意识到自己和施特略夫之间是因为怜悯而不是爱情在一起时,迅速地离开了自己的丈夫,投入了思特里克兰德的怀抱中,只是和思特里克兰德不同,她在故事里并没有好的结局。
爱塔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在书中,她似乎不太像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她对思特里克兰德的付出,无尽完美,以致于她身上甚至带有一些“神”的属性,而故事最后在塔西提岛部分的篇幅,也带有一些“传说”的色彩。比如那惊如天人的壁画,那付之一炬的房屋,这种“无从考证”的描述,增添了这部分故事的神秘感,也让塔西提的段落带有一种“神话”的感觉。
如今读完书之后想来,或许也是在创作时的潜意识中意识到了这部分的理想性,所以才用一种传说笔法来描述一个“已经被烧成灰的杰作”吧。书中借思特里克兰德之口,多处表达了对“女性”这一群体的蔑视,这可能是作者在他那个时代的认知中,对女性性别标签“便捷却鲁莽”的使用,从另一个角度说,“女性”这一概念与他所表达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主题之间并不存在必须的关联,他可以创作时,选择不给女性贴上相关标签,这算是作者的一种局限,男性可以选择追求六便士或者月亮,女性可以选择追求六便士或者月亮,这两者并无不同。而这点在阅读时,可以特别留意。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借思特里克兰德之口说出了很多对“六便士”与“生活”的狠话与咒骂,但思特里克兰德最后却感激了陪伴在他身边的爱塔,落下泪来,我想,塔西提的故事更可能是存在于理想之中,生活中的我们,常常的状态是“捡拾着六便士”的同时“仰望着星空”,这令有些人沮丧,也让一些人庆幸,不过这其实是一种必然。很多时候,人们会想,有朝一日,一定要找一个地方隐居,安心创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一旦真的到了那个地方,就不知道是否会有蚊虫,也不知是否哪天会病倒需要医生,也不知哪天会突然间受不了寂寞。所以,我疑心,真正伟大的艺术,并不是有人帮忙打理了一切,然后在塔西提这样的地方,专注地,迸发出来的,而有可能是在每天六便士这样的柴米油盐之下,怀着异乎寻常的坚定信念仰望着月亮,不断追求,不断生活,最终成为诞生于世俗中的理想之花。可能,这朵长于六便士之中却沐浴在月光之下的花朵,才是更多伟大艺术的真相吧。
我特别喜欢木鱼的最后一段,我虽然认认真真的读过这本书,但我却一直把“月亮”与“六便士”对立起来,理想和生活,很多时候它无法共存,所以我呢,因为工作,因为生活,才成为了一个大俗人呀!
另一个想法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理想吗?或者说,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理想吗?如果没有炽热的爱好,那是不是太悲哀了呢?
来点轻松的,最近看到的一个笑话,如何破坏《月亮与六便士》这文艺范儿的书名?——改名叫《太阳与五毛》。
-
邦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04 08: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