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艺联的发展看内地电影市场分线发行的探索
“艺联又有大动作了!”
第91届奥斯卡才刚刚落下帷幕,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就官宣专线引进颁奖季大赢家、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接着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定档3.22,并以IMAX/Dolby Atoms/Dolby Vision/CGS/4D/Screen X全格式上映——这一波激动人心的操作让艺联再一次收获了影迷们的赞誉。
这已经不是艺联第一次引进"奥斯卡系”爆款了。从2017年引进最“丧”奥斯卡《海边的曼彻斯特》试水,到2018年话题性极强的《三块广告牌》,再到今天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每一部都是口碑与艺术性极佳的优质影片,不难看出艺联在引进奥斯卡影片的道路上稳定地前进着。另一方面,比起其他引进上映的奥斯卡影片,艺联尝试分线发行模式,规模虽小,影响力和效果却不差——和《三块广告牌》几乎同期上映的另外两部奥斯卡系电影《金钱世界》和《水形物语》,前者市场反响平平,后者虽取得了可观的票房成绩但由于营销的“错位”引来不少差评。
作为试水内地电影市场分线发行的“第一人‘,全国艺联的发展历程也代表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探索,从艺联走过的道路中也可以了解内地电影市场分线发行的历程与未来趋势。
试水分线发行,艺术院线回归大众
2016年10月15日,长春电影节,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正式启动,首批加盟的有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影厅,到今天这个数字已经翻了六倍不止。从小西天到全国各地,这两年间艺联和影迷都成长了不少,更重要的是艺联是内地影市首次尝试分线发行的拓荒者,其对内地电影市场良性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2017年,尚处于雏形阶段的艺联做了3件大事:举办主题展映,全国专线放映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和分线引进《海边的曼彻斯特》,开启了艺术院线的新篇章,同时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响。2018年,艺联引进年度爆款《三块广告牌》、巴西佳作《尼斯:疯狂的心》、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放映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路过未来》,同时还重映了修复版的《阿飞正传》。选片类型丰富,艺术价值高,同时又不设太高门槛,使得艺联良性发展,吸引了更多院线的加盟,培养了很多原本不关注艺术片的新影迷,初步形成了市场细分。

普通观众接触艺术电影的途径大体上分三种——1.电影节 2.艺术院线 3.网络资源 电影节对大部分预算吃紧的影迷是不友好的,除了票价需要考虑外,交通运输费和住宿费更是一个大头,时间也是必须考虑进去的成本;网络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体验效果自然是无法和影院相比的。这时,艺术院线的存在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回顾历史,艺术院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北京了,不过这条院线成立不到一年就退出市场了,再之后上海也有尝试,无奈都以失败告终。进入到2010年代,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都出现了民间或区域性艺术电影放映组织,但这些组织放映规模太小,无法覆盖到全国,而且资金短缺等问题也会导致放映水平下降。当时质量最高、最具规模的艺术院线只有中国电影资料馆下设的两家艺术影院,而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两家影院上是不现实的——艺术电影的发展需要大众来激发,不能将它束之高阁,也不应该“特供“一线城市的影迷。艺联的出现解决了这一主要矛盾,分线发行让艺术院线普及变得容易,也让艺术电影走进二三线城市,极大地方便了影迷们观影和艺术电影的推广。
把握市场细分大趋势,助力国内电影市场发展
根据艺恩2018年度白皮书电影篇显示,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609.76亿人民币,相比2017年增幅高达9%;同时新增影院1120家,新增银幕9303块,中国电影市场已经逐渐步入成熟期。但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影片类型同质化严重,小成本非类型片没有生存空间,如此看来艺术片分线发行势在必行。在好莱坞等电影市场高度发达的地区都是采用分线发行的模式,为中小成本影片提供更多生存空间,也让好的电影遇见目标观众,解决核心需求。

艺联的成功让国内各大影业公司看到了分线发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线发行不应只局限于艺术片,更应该推广到更大范围的电影类型:如动画片、纪录片等。发行行业从业者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精准定位电影的目标受众,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发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多借助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多调研多分析。另外,艺联的社群运营、线下活动等增长模式也值得学习,毕竟受众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现在的市场情况下,大小影院都要以生存盈利为主,分线发行的推进并不容易,除了精准定位外,宏观调控也是不可或缺的,政策的引导同样重要,一个良性的市场还需要长期培养。
-
镜面悬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1 21: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