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翻亲妈骨灰盒的剧,能错过吗?|王大根专栏
写了太多电影,我们的王大根终于回归电视剧了。
*本文责编不看电视,请大家直接看正文吧
打翻亲妈骨灰盒的剧,我能错过吗?
文|王大根
作者简介:作家,著有《我必须恋爱的理由》。你不难在豆瓣看到她的评论,并想“难道除了看电影、追剧她就无事可做了吗?”是的,没有了。

我这两天算是见识到国产剧的竞争有多激烈了——为了看杨祐宁,我忍辱负重地点开了姚晨主演的新剧《都挺好》,妈呀,第二集就来了一段兄妹三人在葬礼上大打出手、最终打翻亲妈骨灰盒的精彩戏码!
虽然我平时跟人在网上撕逼,偶尔也会使用“你妈骨灰盒打翻了快回家看看吧”之类的标准句式(顺带一提,这句话的关键不在于诅咒对方无辜的老母亲,而是旨在表明“你并不值得我跟你好好讲道理,请你快点闭嘴滚开”),但如果让我来写个家庭剧,那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也没有这个胆子,真的写出打·翻·骨·灰·盒的情节来的……

不过只是作为看热闹的观众的话,目睹了如此激烈的剧情后,那我当然是当场就开始津津有味了。
瓜子嗑起来,茶叶泡起来,每天晚上电视机前准时准点蹲起来。每个女孩心中都住着一个老娘们儿,只等待一部撕逼剧将她唤醒!
《都挺好》改编自阿耐的同名小说,导演也是曾执导过《欢乐颂》系列的简川訸。即使制作班底与《欢乐颂》不一定完全重合,《都挺好》也注定会是一部和《欢乐颂》非常像的电视剧,它一定会引起一轮又一轮热烈的争议,让小半个微博的人为了它吵得不可开交。
故事围绕苏州的一家四口展开: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去世后,骤获自由的父亲逐渐开始展露贪婪的本性,频频向子女伸手。
大哥是懦弱的老好人,二哥是啃惯了老的妈宝男,亲戚们也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女主角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十八岁后便同家里断绝了往来,自食其力挣得了一份优渥的生活,却不得不接过这一家的烂摊子。

《都挺好》的女主角苏明玉,其实就是《欢乐颂》里的安迪+樊胜美。想想当年樊胜美上了多少次热门微博,这回的《都挺好》四十几集全拿来讲一个樊胜美式家庭的故事,可不得让人欲罢不能了。
而且看看人家对社会痛点的精准打击度:吸血父母、妈宝直男癌、孝子丈夫、厚脸皮亲戚、重男轻女家庭、女性奋斗逆袭……随便哪个单独拎出来都是能让全网讨论三天三夜的热门话题,而《都挺好》还他妈给整了个豪华大礼包!
我一直觉得阿耐在某种意义上几乎可以被称为电视剧界的咪蒙,她真的很会讲故事,也极其擅长刻画人物——不过主要是负面人物。她可以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无比真实也无比惹人厌憎的角色,然后安排这样的角色遭受些恶报,就让人感觉非常爽。但相对应的,她故事里的那些正面角色也很讨厌,而这些人是会越过越好的,所以《欢乐颂》后面我就看不下去了。

阿耐还非常擅长把握生活剧中的各种共鸣细节,《都挺好》中有一段,讲读大学的哥哥周末回家,把一袋脏衣服扔给刚放学的妹妹洗,妹妹向母亲抱怨,母亲却嫌妹妹让干个活都使唤不动了。
这一段我简直纳米级代入感,我完全经历过一模一样的事情,家里有哥哥或者弟弟的女孩,我想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样的细节很容易让人对主角产生共情,它们的功能与其说是塑造人物,其实更像是一种对情绪的煽动。你不需要喜欢主角,甚至不需要了解主角,这样的细节可以直接快速有效地戳中你。

《都挺好》刚播几集,在豆瓣上开分居然有8.5。虽然我也看得有滋有味,但我对这部剧的未来走向完全不看好。
首先,这是中国家庭剧,大家前面撕逼撕得再鲜血淋漓,最后也一定是要和解的。所有家庭矛盾到了大结局,都会扯过一张名为亲情的遮羞布,一股脑儿全盖起来。可以想见,前面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家人,到后面一定都会有什么了不得的苦衷;明明白白的家庭冷暴力,也总会想方设法地解释为“中国人,不擅长表达感情”。
其实想想在类似的问题上,美剧、韩剧也都是要和解的,好像只有日剧偶尔能咬咬牙,允许一些不和解。

另一方面,我总觉得《都挺好》会像《欢乐颂》一样,里面的人物会变得越来越让人难以忍受。
《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和《欢乐颂》的安迪都像是作者理想中的自己的投影:虽然出身糟糕,但外形出色、智慧拔群、遇事冷静,因此年纪轻轻就遇到贵人赏识,很快就积累起财富和品味,足以解救底层亲朋于水火了。她们的画风也是跟配角们不同的,别人都在演生活剧,但她们的爱情故事就是偶像剧。以她们的视角来叙述的故事,都像是在俯视,所以配角们经常显得卑污,但女主角那种纡尊降贵的玛丽苏姿态也让人很想翻白眼。
而姚晨对于苏明玉一角的完成度,目前看来也实在算不上成功。姚晨就没有那种职业女性的感觉,我之前看《找到你》就觉得她演律师演得像黑社会老大,这回演总经理就更像流氓头子了,充满了说砍你就砍你的气势。而且她演恋爱戏,也像是一副要跟杨祐宁打架的样子,我看再往后演可能还不如刘涛。

像《都挺好》这样的剧,早几年应该叫天涯热贴剧,现在天涯过气了,好像还没有一个可以完全替代的称呼。
一定要说的话,这就像是一部由豆瓣(前)“父母皆祸害”小组的热贴,加上知乎“家庭”话题下的热门问答,再加微博上各种“厕所读物”帐号po出的投稿,最后点缀几篇一晚上阅读量10万+的“中产焦虑”公号文——所组成的浓缩爆款剧。这样的剧要还能不火的话,中国观众也就不是中国观众了……
THE END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