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相识——《绿皮书》观后感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的叙事手段和冲突设置,可以概括为不打不相识。影片两大主人公,白人司机托尼,黑人钢琴家雪莉,在一路开往美国南部,托尼送雪莉去各地巡演的路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冲突,或因两人性格差异,或因种族歧视。雪莉一改黑人传统给人自由、散漫、随性的印象,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严谨、傲气、强烈的自尊心,反倒是白人司机托尼的性格更像是黑人,他的种种漫不精心,在雪莉眼里无法接受,正是这种反差,形成了本片的看点。
在两人开启巡演之路的开端,雪莉就给了托尼一个下马威。他接到了伙伴的报告,托尼在停车空档,捡起了掉在地上的贩卖石头,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在托尼看来这个石头是自己捡的,不是商品,虽然他在看了货架上石头的价签后,才有意而为之捡了起来。而在雪莉眼里这种行为无异于偷窃,既然拿了,就一定要付钱,他勒令托尼去给石头买单。
两人在逐渐熟悉的过程中,距离也在慢慢拉近。托尼喜欢一边开车,一边大口吃着油腻腻的炸鸡。雪莉不能理解,他从来没有吃过炸鸡。托尼抓住了这一点,强行塞给雪莉一大块炸鸡,雪莉傲娇地尝了一口之后,发现味道居然还不错。那么问题来了,吃完的骨头怎么解决呢。托尼给出了最佳解决方案,打开车窗往外帅气地一丢,雪莉有样学样,抛开了原有做派,把骨头丢了出去。观众们看到这里不禁会心一笑。一路上,托尼不间断地给妻子写信,写的都是大白话,在雪莉看来就是记流水账。于是雪莉叫托尼拿笔记录下他说的话,一句句浪漫、诗意的情话就跃然于纸上,哄得托尼的妻子十分开心。
片中也不断出现种族歧视带来的种种冲突。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还很严重,很多地方不允许黑人和白人共处。在一个巡演地,提供给雪莉排练的钢琴,并非合同上所写的施麦威,而是一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垃圾,脏污的钢琴。在工作人员看来,黑人只配用这个排练。暴脾气的托尼给了工作人员一巴掌。正式演出我们看到特意给了钢琴logo一个特写,雪莉弹奏的是合同所写的施麦威,托尼在台下露出洋洋得意的表情。在一处巡演地,雪莉想要去上厕所,但是禁止黑人使用。自尊心受到打击的雪莉放下演出,也不接受托尼在草地上方便的提议,宁可叫托尼开上将近半个小时的车,载他到所住酒店去上厕所。两人路过了一家西服店,被橱窗里漂亮的西服所吸引,走进了店里。店员以为要试衣服的是托尼,正要把他往试衣间引导,当得知要试衣服的是雪莉后,立马翻脸说黑人想试衣服,必须先买单,雪莉愤而离场。这段巡演的最后一天是在圣诞节的前页。雪莉和托尼一路饿着肚子来到了酒店,迎接雪莉的是一间简陋的储物间改造的更衣休息室。托尼和两个乐手到餐厅就餐,雪莉着装完毕到餐厅之后,确被拒绝了,这里不接受黑人就餐。工作人员还企图用钱收买托尼,让他说服雪莉去别处用餐,这让托尼很气愤,也激起了雪莉的怒火。雪莉放弃了最后一场的演出,带着托尼离开,驱车来到了一家黑人酒吧。两人一进酒吧,满场的黑人就对托尼投出异样的眼光,但并没有驱逐他。酒吧老板娘得知了雪莉钢琴家的身份,说酒吧里有架钢琴,展示给我看。雪莉来到台上,短短一段演奏,就技惊四座,指间流淌出的流畅音符,更像是对自己一路上不公平待遇的宣泄。影片中有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雪莉乐队的同伴告诉托尼,雪莉放弃高报酬演出,而选择一路到南部巡演,如此折腾的原因: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雪莉所做的也正是想打破黑人和白人的边界,打破人们对黑人的固有成见。
影片的结尾十分温情。在平安夜这一天的晚上,雪莉开车把十分疲惫的托尼护送回家,迎接托尼的是一家人团聚的其乐融融。托尼邀请雪莉一起留下来过平安夜,雪莉笑笑离开了。就当大家以为两人的交集就此结束时,托尼家的门铃响了,雪莉拿着一瓶酒出现在了门口。托尼把雪莉引进屋,非常骄傲地向家人介绍这位朋友,一屋子的白人也对雪莉表示出了友善的态度,托尼的妻子一把抱住了雪莉,接着前面写信的伏笔,感激地说:‘’谢谢你写的那些信。‘’原来托尼的妻子一直都知道后面那些信并非丈夫所写,和雪莉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