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吃成都串串 是一种魂穿
文为犬吃吃美食日记第8篇
二荆条 白豆蔻 大红袍 小茴香
牛油为底 以骨做汤
深口铝锅架炉上
红油滚烫
串串一把 事话家常

不得不说,最近几年成都的美食在北京遍地开花,从大龙燚、小龙坎到电台巷、小郡肝,连首都机场都能买到从成都空运过来得廖棒。成都新南门沿街贩卖的串串,在北京已经开了27家分店了。周末猪带我去吃了一次,认真表示还不错,锅底牛油香味厚重,香料越煮越香,附着在腌制过的嫩牛肉上,蘸上店家配好的豆粉、干辣椒面、花椒粉还有大头菜榨菜,一口下去,那是属于成都的刺激。
新南门是猪的主场,在那里度过了自己三年的高中时光。可能很难想象,作为地道的成都人,猪大学之前是不吃辣的,所以马路边边串串这种美食他也是近期回成都时才吃到。沿街设置桌椅,食客坐着小马扎,在将将超过膝盖高的桌子上等待串串煮熟。串串自选,牛肉类是主打,麻辣和藤椒香的和锅底味最搭,码过料的排骨也是不错的选择,先来个100串肉的,开场不要怂,素菜别考虑。第一把肉下去只是引子,待到第二把肉下去,锅底的香味最足,入味最好。
说到新南门美食,那真的是可以摆一天,那里有我整个初中加高中的记忆。骑车穿过新南门桥,就进入我的宝地,挨着空军大院有徐老八和怪味面,里面的怪味面和脆绍面承包了我在新东方补课的记忆。过天桥,动吧漫吧边的一家吃豇豆面的店,里面的肉臊蒸蛋是一绝,蛋液蒸前该是兑了高汤,入口鲜香配着肉臊酱香非常好吃。《动感新势力》《阿多尼斯》,抢完这些杂志后到街边小店里犒劳一下自己,边吃边看漫画。还有一家不知名的小店,是卖滋饭团的,但我每次去都会点他家的煎蛋三明治。薄面包片在铁板上微微煎熟,摊个鸡蛋铺在上面,零星的撒点胡椒粉,再配上片西红柿和爽脆的黄瓜片,吃的时候一分为二,微焦的面皮泛着丝丝麦芽甜,蛋黄香加上脆口的黄瓜,还没走到公交车站我就能吃完。
再往南一点,磨子桥的电脑城一层,是我高中精神世界之支柱。高中时迷恋视觉系,彩虹乐队、dir en gray、X Japan 翻录碟和打口碟都是用省下来的餐费购买,各式各样的IDOL吊牌,挂在书包上宣扬自己的主张。趁着午休的时间往返在宁夏街和磨子桥之间,误了下午的课也是有的,被班主任提到办公室教训,忍不住就哭了,害得同行的女生本来准备刚烈一把,也只能配合着我装出期期艾艾的样子。
读大学后活动范围稍微扩大了一些,川大边的黄记煌,忘记名字的女仆咖啡店,九里提的烧烤摊,川大某食堂的宫保鸡丁,小巷子里的军屯锅盔配加了节子的酸辣肥肠粉。每穿一条不知名的街,就能找出新的吃食。周末上完自习,就会骑着车在这些巷子里随机游走,听同行和朋友讲故事,饿了就找家老妈蹄花随便吃吃。难的是回程,经常在绿茵道下迷路,最后靠着朋友的第六感才能安全回到主路上。安心之后,朋友会说,找个钵钵鸡吃吃呗,于是又得在路上逗留1个小时。现在想起,看了啥聊了啥都不记得了,唯有那些味道在舌头上留下深深的刻痕,北京再遇,犹如魂穿。
马路边边串串香 北京外经贸大学外
猪犬消费:300+(加饮料和酒)
吃货力:206根(多荤少素)
猪评分:3.5星(可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