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浮动的那片海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跟着夏末游苏州

早春二月,邓尉探梅,雪海寻香。


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为第一,在乍暖还寒的冬天带来春天的消息。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开篇即写道“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文中的“邓尉”即是苏州光福邓尉山,因东汉太尉邓禹曾隐居于此而得名,是苏州乃至江南地区有名的赏梅之地。


光福种梅历史可追溯到秦末汉初,两千多年来,植梅赏梅,兴盛不衰。


唐朝的陆龟蒙、宋朝的范成大、元朝的倪云林,明朝的高启,再到明末的吴梅村、钱谦益等,历代文人都曾来此赏梅,并留下不少佳作。


“梅痴”吴昌硕曾写道:“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拿舟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


民间有个传说,明代苏州著名书画家唐寅到邓尉山赏梅,受到当地老人的热情接待,遂赠送老人一幅《赏梅图》。邓尉花农见这幅画上的梅枝疏密有致,布局合理,就按照画上的样子对梅树进行修剪。当年冬天,梅花便开得特别好。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唐寅所画的一幅《早春幽芳图》,在上海道明2008春拍的成交价为515.2万元。画上题写“一种幽芳占早春,雪中谁是看花人。暗香疏影吟边趣,秖许逋仙为写真”,邓尉山的这片梅林花海,也一定给了诗人无限灵感。

这赏梅最佳处有个雅致的名字,名曰“香雪海”。


苏州明清时为省会,江苏巡抚驻扎在此办公。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时任江苏巡抚的宋荦来到光福赏梅。看见这一大片林海,梅花吐蕊,香飘三十里,遂题“香雪海”,勒石为记,并赋诗“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香雪海由此名扬天下。



清康熙皇帝先后三次到香雪海探梅,而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也必到香雪海赏梅。两位皇帝赏梅之余诗兴大发,在这里共写了19首诗,其中13首与梅花有关,都已经刻在石碑上供世人欣赏。


香雪海赏梅,古书多有记载。


乾隆年间的《吴县志》云“邓尉山前,香花桥上,坐而玩之,日暖风来,梅花万树,真香国也。”


清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所著的《清嘉录》一书中,也写到赏梅盛景。书中甚至还描写了一条赏梅最佳路线,由光福至三官堂前,途经费家河头、吟香阁遗址、金鱼涧等地,迤逦赏梅几十里。


清苏州文人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一书中曾写道光福的赏梅盛景“邓尉山前,香花桥上,坐石栏徙倚,日暖风来,粉鲜玉皎,秾芳遥袭,薰袂染衣”。


彼时赏梅需坐船到虎山桥,弃舟上岸后或徒步或骑驴或乘轿上山。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还要带上被褥行李、提壶挑担前行,往返最快也需三天。即便是这样费事,但每年春天扶老携幼去光福赏梅仍为一大盛事。


冬末初春,宫粉梅、胭脂梅、铁骨红、绿萼梅等近30个品种的梅花纷纷盛开,站在山顶望去,数万株梅花次第开放。一片红的、粉的、绿的花海中,游人攒动。梅香浮动,令人心旷神怡。



半山腰有座著名的梅花亭,建造于1923年,出自近代吴中工匠,香山帮传人姚承祖之手。亭子的为五角梅花形状,其瓦顶、柱栏、花窗和花砖地面也皆为梅花造型。



亭子顶部有铜铸仙鹤,意寓宋代诗人林逋(林和靖)“梅妻鹤子”的典故。

山顶还有一座新建的亭子,顶部也铸有仙鹤一只。站在亭边远眺,太湖美景尽收眼底。



如今,每年的“梅花节”都在香雪海举办。今年梅花节上,“梅林灯谜会”、“梅林发呆赛”、“梅林厨艺赛”等节目轮番上演,在赏花之余增添了几分意趣。


赏花时节,当地农人也没有闲着,拿出自己酿制的腌渍青梅、梅肉果脯等卖与游客尝鲜。还有本地传统小吃腌渍金花菜、明前螺丝等也纷纷登场亮相。


而梅花除了观赏之外,还可以用花瓣制饼。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即有梅花汤饼食谱。细蕊悄落,染余香缱绻,红袖添香,素手做羹汤。

三月中下旬,梅花花瓣渐次凋零。赏花季节虽然已过,但梅树枝头却在悄悄地孕育着果实。
五月初夏,期待着另外一场令人期盼的青梅之约。

TIPS:
1.香雪海赏梅时间为每年1月下旬至3月中旬,一般2月底至3月初花开为盛。
2.香雪海旺季(梅花节期间)门票30元,淡季20元。携程网购票可打八折,但需提前一天购票。
3.香雪海离市区较远,相距火车站约30公里。汽车北站西发车(途经火车站南广场)的64路和木渎公交换乘枢纽站(地铁一号线终点站)发车的65路公交车均可直达香雪海。苏州旅游集散中心(火车站)也开通了“香雪海专线”,每日来回各两班次。自驾要赶早,否则旺季停车是个大难题。
4.香雪海景区正对面的司徒庙、附近的铜观音寺也有梅花可赏,可顺道游览。
长按识别二维码
跟着夏末游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