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中国通史清代卷第一章:为什么是满清?
1.武力征服的完成
崇祯帝殉国后,南京的福王政权接过延续明祚的责任,看起来仍拥有广大的江南可做后盾。李自成的闯军退出北京,虽然元气大伤,但他在过去曾有过远比这更糟的经历,其实力仍然不可小觑。不过,这些都没能阻止清军的扩张,任何抵抗都相继被击溃,为什么满清会成为这场天下竞逐的胜利者?
这是一个赤裸裸地以军事较量为胜负的时期,而做为武装力量的满清及其协同者,具有更强大的战力,因此完成了野蛮对文明的征服。
满清本身是渔猎游牧民族,具备强悍坚韧的战斗素养,八旗体制塑造了一个军政合一,高效有力的进攻型体制,加上一批精明冷酷,能力卓越的领导者,这是其根本优势。而北方边军为主汉军武装的加入,更弥补了他们在军事技术,尤其是火器等方面的弱点,使得他们无论攻坚或野战都占据上风。
值得探讨的是,为何这些汉军武装不在乎所谓夷夏之防,甘愿为异族差遣作战?相比之下,颇多的文人选择了从武力对抗到自杀守节的各种拒绝方式。
根源或许和明代中后期开始的武人地位过低有关,低到总兵级军人要对比自己层级更低的文官自称走狗爬见的程度,这种对武人的过分贬抑甚至歧视,最终收到了军人集团的反叛。在国家混乱的局面下,军队有更加强势的话语权,自然不甘心被文臣们当做低等人来看待。
不同的文官因为对武人的不同态度,可能会收到不同的回报。袁崇焕和辽东诸将的情谊深厚,军人们愿效死力;史可法和南明诸将的关系就不那么亲近,因此得不到奥援。
美国学者司徒琳在南明史一书中,把南明的不成气候归结于持续性的文武官员的冲突,是有其深刻意义的。南明收编了部分农民军,还有郑成功武装集团的支持,也出现过李定国这种军事天才,但始终无法改变体制上的痼疾,内耗严重,在劲敌逼迫下无法有效对应。
另一方面,李自成或张献忠等武装,用流寇定义比较准确。他们本身不理解行政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也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稳固支持者,只是在生存压力下聚集起来的掠食集团。一旦势头不对,或者生存压力下降,其凝聚力就会迅速下降乃至消失。所以,在清军入关之后的战斗中,之前纵横天下的李自成或张献忠部,都没能抵御敌手的打击,很快风流云散。
和之前的蒙元不同的是,满清推行了激烈的剃发政策,将被夷征服的意义表面化,这是之前的异族统治者都不曾采取的做法,也受到了强烈的反弹,在江浙地区的抵抗尤为突出。这导致了满清的血腥镇压,其影响甚至到了清末此地域的排满运动。
在大批精英分子被屠杀的背景下,暴力取得了胜利,剃发最终改变了汉族男性的外表,也意味着征服的最终完成。在此也要强调一个社会心理学上的现象,即很多屠杀是清军中的汉军所为,原因是他们更容易被反抗剃发的汉人激怒,因为那无疑暗示着他们是背弃祖宗的变节者,他们最迫切地希望人人都接受剃发的命运。
因此,满清政权的性质,钱穆说的部族政权较为中肯,但这个部族政权的统治阶层是满族和汉族的仆从者。暴力压制之外,满清也施加恩惠和机会,让仆从者们有利可图。这是满清统治中原本部地域的基本手法。
在满清入关之后直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几十年内,很多时候其统治看起来并不那么稳固,但是最终他们撑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局部危机。这当中有运气的成分,也有时势的必然,但连年的大动荡已经使社会受到重创,即便是曾经富庶的南方,也无力再承受继续的战乱。因此,满清的统治做为一种既成事实,渐渐被广泛接受。
2.文明命运的转折
一个被瞩目的论题,就是满清的统治中国是否意味着文明的倒退,影响了中华帝国的发展。科学史学者席泽宗就认为,1644年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满清入主导致了文明的停滞乃至倒退,失去了科学技术继续发展的机会。这种解释从结果论,确实有其合理性。事实上,在冷兵器时代,周边如果存在规模较大的文明相对落后但战力野蛮的游牧民族,的确是农耕文明稳定秩序的噩梦,其频繁的掠夺破坏乃至征服是纯粹破坏性的,几乎没有积极意义。欧洲西部诸国和东亚的日本,都得益于天然的环境优势,避免了遭到洗劫的命运。游牧民族,或者说骑兵的战场主导权,要等到火器的革命性变革之后才告丧失。而满清的中原征服,正好在革命的前夜之前完成。
不过,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依赖自身完成近代化的军事、工业、医疗等技术提升缺乏可能,那种认为明帝国如果继续存在也会独自蜕变为工业文明的论调并不实际。发展离不开与异文明的交流融合,明末在这点上出现了一些活跃迹象,但满清的征服阻断并扼杀了交流的可能性,进而导致文明陷入停滞。从世界史角度而言,满清入主后的中华帝国与其说倒退,不如说冻结,而未来的对手们却开始了加速。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清入主的事件确实是至为关键的转折点,改变了中华帝国的命运,但事后的归罪或指责并没有多大意义。它更像是冥冥中命运主宰者的安排,游牧民族是注定的制衡机制,会为文明的发展减速,也许是为了维护世界生态的平衡,就像犹太人的命运。
清代早期直到雍正为止的帝王们,做为征服王朝的缔造者和管理者,称得上成功,因此在日后的某个时期成为被歌颂吹捧的对象,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康熙帝个人的文明程度无疑得到了提升,华夏文明则陷入了僵化与停滞,所谓大帝云云的鼓吹未免荒唐。
你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影视剧的台词粗糙是一如既往的
- 中国通史清史部分片段 (2人喜欢)
- 封神二的观后 (1人喜欢)
- 短途旅行 (3人喜欢)
- 随便说说旧时曲,如今听来已暮年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