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台DJ到电影节奖项收割机丨伊尼亚里图的电影之路

一周前 ,在刚刚落幕的奥斯卡上,导演阿方索·卡隆凭借《罗马》大方光彩,斩获包括最佳导演等三项大奖。随后紧接着,今年戛纳电影节公布评审委员会主席为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墨西哥三杰”,近几年在国际影坛真可谓叱咤风云,奥斯卡拿奖到手软,且又都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常客。

“墨西哥三杰”手拉手进军好莱坞,友情深厚,彼此创作也互相融合。伊尼亚里图的《通天塔》,卡隆功不可没,其中有几分钟片段拍摄是出自吉尔莫之手;陀螺的《环太平洋》中,有部分片段是伊纳里多完成的。三人都曾在墨西哥电视台Televisa工作过。卡隆与伊尼亚里图两个人都是未完成大学课业,选择辍学。电影创作时候,他们互相帮助,互看剧本,互为拍摄,甚至会互相客串角色。

今年的戛纳评委会主席一直迟迟未揭晓,坊间多推测是在等斯·派克李或是阿方索·卡隆奥斯卡之旅结束之后,但结果却出乎大家所料。戛纳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老大哥,继威尼斯邀请卡隆与陀罗担任评委会主席后,请来了“墨西哥三杰”中的伊尼亚里图。

伊尼亚里图是墨西哥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第一位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的人。成名较晚的他为什么会成为电影节奖项收割机,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位极具天赋的导演的电影之路。
少年时的“欲望”
1963年出生于墨西哥城(MexicoCiry,Mexico)的伊尼亚里图,五六岁之前,他的家庭是富裕中产。之后,便家道中落,本是银行家的父亲变得一无所有,只能改为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作,从卖木材、贩卖果蔬再到开餐馆,这一坚持就是20年。父亲的辛劳与面对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伊尼亚里图,并且成为了他日后持之以恒的精神支柱。
伊尼亚里图在16岁的时候,才靠着给别人洗车挣到了人生以来第一张机票,实现了自己想旅行的愿望。贫穷给伊尼亚里图带来了苦痛,但同样也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他开始有“欲望”,开始有梦想,内心有种子在生根。

那时候的他,选择看电影和电视剧,来纾解和逃离现实世界。类似《大地震》(1974)《冲天大火灾》(1971)等灾难片、《小鹿斑比》《两小无猜》(1971)等影片搭建了属于他自己年少时期的梦幻岛。

第一次让伊尼亚里图感受到强烈震撼的作品是英国电影《巴克斯特!》(1973),那是他八九岁的时候。讲的是一个有燥郁症的男孩,父母离婚后,遭遇继父虐待,最后悲惨的死在精神病院的故事。懵懂的伊尼亚里图,把自己所有恐惧、压抑和沮丧情绪都投射到男孩身上。这部电影让他真正感受到影像的非凡魅力,铭记电影虚构与真实的力量。
兜兜转转,都是为了电影梦
伊尼亚里图似乎有一种对故事与影像的本能。37岁才有机会拍出自己的处女作《爱情是狗娘》的他,在正式成为导演之前,做过很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却能为他日后拍片打下扎实基础的工作。并且,只要是他做的,最后都做到了行业顶尖。

伊尼亚里图称自己在学生阶段是个坏学生。上大学时候“不务正业”,没读完大学就辍学了。他不喜欢学院派的教条,不喜欢一板一眼的分析电影,不喜欢长时间集中精力放在同一件事情上,喜欢多线程的、不同事物、与不同人之间切换的工作,这些他都能游刃有余。
这种在大多数人身上带有贬义的“注意力缺失紊乱”特质 ,在伊尼亚里图身上却成为巨大的优势。作为导演,他需要掌控一切,而不特别专注于某一件事情!

辍学后,伊尼亚里图成为电台主播,仅仅做了5年,在21岁的时候就成为电台主编。他那时是墨西哥城最知名电台WFM的主播。他能说会道,在节目里讲故事、编段子、开玩笑,会根据自己当天的感受播放各种类型的音乐。每天3个小时的播音,他通过故事和声音取悦听众。他说:“这很像拍电影,因为都在创造气氛”。
尽管做DJ给伊尼亚里图带来了很多名利与财富,但这却都不是他想要的。拍电影,他心里仍旧期待,这是他终极职业梦想。

想做导演,就得先学习如何拍摄。90年代初期,从电台离开后,他进入电视台工作。在电视台,他发挥自己天马星空的思维,写过上百个广告创意。做过很多精巧、尖锐,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宣传片、MTV、短片等。
短短三四年时间,伊尼亚里图就做过导演、制片、剪辑,还做过协调服装设计、美术和所有部门沟通的工作;他不断熟悉各种格式摄影机,并且尝试拍摄喜剧片、文艺片、视觉短片等不同类型与题材。他几乎一年之中有100-120天都在拍摄。谈起这段经历,伊尼亚里图说“我就像住在了片场。我比任何一个墨西哥导演在片场待的时间都多。”
后来,他又成立了广告公司。期间,为墨西哥第七大银行Bital拍摄广告,这家银行在两年之内,一举成为墨西哥最大的银行。伊尼亚里图所拍的广告变得家喻户晓,他的公司也得以扩大。

但是,做业界顶尖的广告导演,仍旧不是他想要的。在广告界获得成功之后,他希望突破墨西哥电影界的壁垒,开始自己的导演生涯。他成立了电视广告公司,并导演了一部电视剧《金钱背后》的先导集。之后,制片人佩拉约·古铁雷斯为他引介编剧吉列尔莫·阿里加(Guillermo Arriaga),真正拍电影的机会降临了。
X光式的观察方式
2000年,伊尼亚里图的处女作《爱情是狗娘》横空出世,被认为也许是过去20年中最火爆的电影处女作之一,在世界多个国家、地区上映,并且夺得多项国际电影节奖项。凭借此片,伊尼亚里图也被列入好莱坞一线名单,成为公认的极具天赋的导演。

《爱情是狗娘》最初雏形,是计划拍摄一部由10个相互关联的故事构成、有关于墨西哥城的长约11分钟的电影。伊尼亚里图和搭档吉列尔莫·阿里加准备将许多交错的故事放在同一部短片里,展现生活的某一面。
在当时墨西哥不健全的电影工业情形下,许多导演都面临拍摄完自己第一部电影之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拍第二部的情形。所以大部分导演都会迫切的将自己所有想法都放在一部电影里,伊尼亚里图也不例外。不过当他意识到这么做会让电影变得不可一世的时候,他果断开始新的思路。
11分钟,放下10个故事太多。后来,他们又有了新的想法:只拍3个故事,讨论年轻人、社会阶级、老人和中产阶级,拍成一部电影,涵盖3种不同的人群、环境和观念。于是《爱情的狗娘》真正开始了。

《爱情的狗娘》讲了三个彼此互有联系的故事,在结构上深受电影《暴雨将至》(1994)《人生交叉点》(罗伯特·奥特曼导演是他喜欢的导演,1993)等的网状叙事结构的影响。
另外,更深的灵感来源,其实是拉美文学与父亲给伊尼亚里图讲自己故事的方式。他所喜爱的博尔赫斯等拉美作家深耕叙事结构,创造许多迷人的具有精妙结构的文学作品。伊尼亚里图小时候,父亲讲故事给他听,为了让孩子保持兴奋和专注,会经常从故事中间开始讲述,一会跳回开头,一会又跳到结尾。“不按时间线讲故事是我与生俱来的特质。这些都深深影像我讲故事的方式。”
《爱情的狗娘》历经两年36稿,伊尼亚里图和编剧搭档吉列尔莫一遍遍打磨剧本,让故事一点一点地变得更有质感。两人之间经常有这样的对话:
“我已经写完了。”吉列尔莫说。
“不,我的朋友,还没有结束。”伊尼亚里图认为还需要再精益求精。
伊尼亚里图在工作中是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他需要掌控剧本的,要让所有角色都是合适的,最好的。“我经常试着用X光式的观察方式,去观察人们超越现实所展现的一面”。
伊尼亚里图从人物的内心活动来理解角色,想他们所想,要他们所要,试图发掘角色在行动中找寻的精神力量,并且观察这种力量如何影响他们(行动)。这种人物创作方式,会让伊尼亚里图注意到许多潜藏的精彩细节,伊尼亚里图着迷与此,这也是他真正关心的东西。
《爱情的狗娘》讲述的都是伊尼亚里图所经历过的真实事情,充满浓厚的墨西哥气息。“我要拍摄一部散发着强烈气味的电影,能够描述更大、更复杂的现实,一个存在于世界中最大最矛盾的城市中的现实。所有离奇的矛盾都会发生在像墨西哥城这样的地方,充斥着暴力和贪婪,但又如此鲜活、强烈,具有冲击力。”
伊尼亚里图在逃离当时普通墨西哥电影影响的同时,又从自己的母文化中摄取创作源泉。

后来,他又拍出《21克》(2003)和《通天塔》(2006)两部都具有与《爱情是狗娘》 同样的破碎叙事特征的作品,并且凭借后者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再后来的《美错》《鸟人》《荒野猎人》,已经脱离前三部的叙事特征。但依旧聚焦处于困境的中的人所做的一切挣扎、彷徨等反应和行动。
只剩两个月生命的职业通灵师要面对的是自己死亡与他人死亡的双重身心煎熬,以及在悲悯与残忍之间的反复体验;过气的好莱坞明星如何重振事业与家庭;皮草猎人在遭遇朋友背叛亲人被杀后绝地重生进行复仇,这些主人公都是伊尼亚里图“X光”式观察创作的结果。

《美错》让实力派男演员哈维尔·巴登斩获戛纳影帝,《荒野猎人》终于实现了小李的奥斯卡影帝梦,《鸟人》包揽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

一位天才的成功于持之以恒的创造力,不仅缘起于其天生的感知与能力,更多是不断坚持的努力与提高,伊尼亚里图便是这样的人。一个人所看过的书、经历过的事、听过的歌……都会让他成为独特的自己。

本文素材内容源自图书
《导演的诞生:我的第一部电影》之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 篇
这是一本有趣有料、坦率至极的当代导演访谈录,集中关注仅凭第一部独立执导的长片就跻身世界影坛的十位“新人”。他们成长背景、性格志趣、际遇发展各不相同,既有非科班出身且赌上家当的林克莱特,勇闯大制片厂高层过关斩将的门德斯,抛弃会计金饭碗征战宝莱坞的卡普尔,又有两次拿下金棕榈的库斯图里卡,处女作票房在本土超越《泰坦尼克号》的莫迪松,两度在职业巅峰换跑道从此成为“电影节奖项收割机”的伊尼亚里图。
在洛温斯坦的引导下,诸位导演回溯初执导筒时遭遇的种种煎熬,从苦寻资金、演员、拍摄场地,与剧组成员并肩作战,到最终杀青、死磕电影节,向读者敞开了人生中最精疲力竭的一段浴火重生之路。路途中有滑稽,有惨烈,有热血,有锋芒,个中滋味与他们的作品一样精彩。
点击这里,即可购买该书!
益起映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解码天坛奖:左手时代,右手市场 (2人喜欢)
- 他凭《英雄》获最佳音效大奖,却说技术不“值钱” (1人喜欢)
- 38岁转行当制片?她的成功之道是一个“狠”字!
- 年年骂,年年抢,北京展映与观众的相爱相杀 (1人喜欢)
- 女主一个倒车,直接封神!编剧这波“无声飙戏”我服了!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