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什么心
有几个片段萦绕在我脑海里,跟我有关系,也觉道痛苦,犹如在迷雾中。
觉得自己很轻的时候,翻出来《百年虚云》和《海贤老和尚》来听,听过不下几十遍,隔了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听,《百年虚云》里小时候有个前段,虚云老和尚小时候教训打鸟很准非常骄傲的堂弟,说了一句台词,它也是一条生命,她的妈妈会难过的。
我当时有些一凛,我自己也有慈悲心,也有爱护小动物,但不知为什么,听过几十遍,这一遍听出来的却是这一句的差距,我们的慈悲与老和尚的慈悲的那颗心不觉相同,不是说我去爱护小动物的当刻我的真诚心,我们也是从内心而发,不忍这个不忍那个,甚至有的喂吃的,有的带在身边,可怎么就当下那一瞬觉得非常深度不同,他并没有直接扑救,只是轻轻义正言辞的说道理于自己的堂弟听,可他说出来的话却能使人觉道一口深井的回音,他慈悲里头的东西是很深广的,涵盖了其他东西。
《海贤老和尚》的开篇有段印光大师文钞讲的话,里头有一句,大意是是心是佛,是心念佛,问你这心随的是众生心,还是出三界离六道的心,若随的众生心,那就不离六道轮回,业海流转,浮浮沉沉,若那心是出三界,那决定跟众生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心量。
当时听到那段话,我想到《往生论》里曾有一位修行不好的法师发露忏悔念佛把阿弥陀佛念了来,阿弥陀佛同他讲,他还有寿命,他却跟阿弥陀佛说他当下就想往生,他怕自己剩下的寿命因为自己根性不稳再造恶业,永无出期。
我想到这位法师,是想到我自己,在业海当中浮浮沉沉的根性,跟这位法师有何不同,过去我听到这故事,觉得那是个不好根器的例子,是旁观,可当下我想起来,却觉得是在照镜子,照到我自己,《观世音菩萨的故事》里一位法师劝一位少爷不要动怒起报复嗔心,少爷没有懂明白,之后事情一来,那种当刻升起来嗔恨一下子燃烧起来,法师当时慨叹‘定业不可转’,我当时没明白。
可当我无数次于事情当中犹如于海中游泳的人,无数次沉浮沉溺,根本控制不住排山倒海的嗔疑愤怒,我不犯人人偏来进犯的懊恼时,当下一刻才体会到‘业’对于一个无有根基定力的凡夫真的狂风巨浪。
海贤老和尚有一句话,浮现在脑海里,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的。我们是在梦中。
过去未读儒释道经书,不识佛理的时候,得一串念珠,从头至尾一句阿弥陀佛,心止定于那句阿弥陀佛上,一句阿弥陀佛一片换境的世界,但佛理懂了一点以后,念佛却反而念的不如当时率真,净空法师为我们反复解说,净土阿弥陀佛就是老和尚为我们做证明,六字洪名一句佛号念到底,极乐世界是真的,阿弥陀佛是真的,不识字一句佛号即成就,反而我们这样的识字的倒懈怠了。
什么时候该讲话,该劝导,什么时候是在被消业障的该承受,我当刻觉得是糊涂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入一个地方,就好比使兔子进一个笼子,兔子进的是笼子,我们自己进一个庄子,好像进的不过是另一个心的牢笼。到处是心量狭窄只看得到自己的人群,我听得狗凄厉的吠叫,你心觉得作孽,却改变不了它。当下不确定的想,为此念一句阿弥陀佛是一种不得帮助的帮助。
这是一段觉得自己的心很矮很矮的时光,很想拨云换日把头上的盖子推开,却感觉舒展不开的日子。
刘素云老师讲过一个大意,你在这个世间得了利,要公平,你极乐世界的心就少一分,这是老师在讲面对境缘时的一个念想的法。但我们遇事时,根本无法定住。
一个人的定力,与一个人的业力,还有一个人的愿力,一个人誓出三界,离娑婆的心量,它的深度它的广度。
娑婆的脚印陷的深,阿弥陀佛的光亮就减一分,我自己深有体会。老师要讲的不是出离去深山,而是要在世间行事但要有心的深度和广度高度。
老和尚反复反复说,遍数一定要够,我心里不是金刚藏,是木头藏。(19.3.5 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