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花多少成本去运动健身?
查看话题 >在谈论运动健身成本前,我想谈谈越野!
初识越野不怕百
大概10年前先接触的户外,那时候经常到各地进山扎营,在重装登山的过程中,偶尔会看到就背个小包如风一般从身边跑过的身影。

那时候经常想,如果放下沉重的背包,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些人潇洒的模样,但由于对越野跑完全不了解,又觉得在山里如果不背帐篷和补给等,实在不明白怎样做到有备无患,所以这个想法,只是在我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
2014年上半年,骑车去了趟西藏,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面对很多生死之间的考验只要你不放弃就可以抗过去。

凭借这个感悟,正好从西藏回来不久,一个要好的同学征集伙伴,一起去跑一场严格来说还不算越野的赛事,爬升不高,但距离是100公里,就是从这场赛事我知道了原来越野是有补给站,大山真的是有人可以跑上去,累了会有休息的场所,受伤也有志愿者为你服务。
这第一场越野就是100公里,也是因为无知者无畏,苦果当然也尝到了,在83公里,由于脚踝已经肿的很厉害,我被医生强制退赛,所以这场赛事,给我的除了对越野赛的概况和对长距离的敬畏外,完赛的奖励有张证书没能收获到,看到其他伙伴高高兴兴的展示自己的证书,我心里恨自己恨得牙痒痒,责怪了自己很久,为什么不小心会受伤。
也是在这一刻,我心里有了一个愿望,我想用一张完赛证书来弥补这次的遗憾。当然,事情总是不能向期许的方向发展,在这以后的所有比赛里,再也没碰到组委会发A4纸那么大的完赛证书了,全是奖牌。
但爱上越野跑也是从第一块奖牌开始,沉甸甸的大金色,现在都褪色了还特别喜欢,这是2015年年初拿到的,为了挂它还专门在卧室墙上打了个钉子,挂在墙上以后,就幻想有没可能在一个时间,让整面墙都挂满各式各样的奖牌,老了以后可以特别自豪地跟儿女和朋友一块块的吹牛逼,到现在,这个愿望真快实现了。
参加的赛事多了,便想成为一名主持人
跑比赛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发枪特别兴奋,感觉前面一公里自己可以追上全世界。然后迅速进入疲劳期,上下气怎么捋都不顺,到第一座山逐步开始崩溃,太苦逼了,再慢慢渡过疲劳期,感觉可以一直跑下去,当然这种良好的腿感只会短暂的存在十来公里。

后面会一次次地审问自己,为啥要来受这罪,为啥山就爬不完,直到终于你能听到终点的麦克声,听到主持人在大声恭喜选手冲线,这时候应该每个人都会忘却浑身的疼痛,大步流星一般过线,并对主持人报以最强烈的感谢。
在跑了很多比赛以后,我想主持人这活儿真不错,动动嘴皮子就可以收获无数的感激,于是我开始慢慢转型,可转型成功后才发现赛事主持人并不是简单的差事。

Columbia168崇礼的赛事,比赛有10公里,35公里,70公里,168公里,也就是说,我在忙活完开幕出发后,要抓紧时间吃点东西,再小跑着去上个厕所,因为十公里的第一名半个多小时也就回来了,但最后一名呢,要二个小时才能回来,紧追着他的,就是35公里的第一了,其后就是一个无缝连接的循环:一个组别的最后回来,另一个组别的第一冲线,这里面还有最后一部分选手比下个组别晚回来的。
你还得努力在选手激动的冲线中,认真看清他的号牌颜色,别报错了组别让选手遗憾,每个人的名字你不可能都知道,所以主持人出于尊重,尽量要报选手的号码。
这里面学问更大,不光要眼神好,嘴皮子快,报错了还得饶几句让大家都别太尴尬,有些选手喜欢号牌放背后包上,就得提前安排志愿者到终点前一两百米提前记录号牌再及时传回来。
精英选手的排位一般都是瞬息万变,最后一个CP点的排位在终点前不一定就是这个顺序,作为主持人就要尽量让自己对每个精英选手都熟悉,这样在冲线时才不会报错,有些黑马不认识,那就得一直翻看手机的成绩排位,还时常碰到网络不好又要冲线的情况。

忙忙碌碌中,你发现天黑了,完赛的选手尽情嘚瑟后,回去喝酒狂欢休息。可作为主持人,你有义务等待每一个选手回来,好吧,168公里,50个小时的比赛时间,哪怕是深夜中两个小时才回来一个人,你也要在终点认真的等待。
累吗?困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赛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可以舒舒服服偷懒的步骤。
主持过众多场比赛,也收获了许多好处,我发现认识并熟悉的选手越来越多了,每个人在终点的表现都不一样,人生百态,在这么长的赛道上,他们又是怎样的经历才会在终点有这样那样的表现呢?这个想法促成了我又一次的转型,我想去赛道上见证并记录更多的人。

从主持人转型赛道记录者
拍摄越野比赛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和自己较劲,逼着自己去更多的点位,强迫自己在最累的时刻把设备掏出来。

每场比赛都在不同的城市且路线不固定,要提前研究整个赛道,找出最美最虐的路段,然后做足功课研究怎样到达,有些舒适赛段组委会可以提供车辆,但更多的情况是,我认为的好地方组委会无法提供车辆。两种解决办法,自己租汽车,摩托往深山钻,或找相近的CP点跑过去。

很多朋友都认可老孙拍的众多赛事直播,非常的精彩,这背后就需要跟自己不断的较劲。
另外自己跑比赛的经历和主持时积累的人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算是可以跑、能聊天,对选手熟悉吧。拍摄技术方面的感想找机会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聊天内容再展开给大家讲述。
越“野”越喜欢
在参加越野赛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很多,去年UTMB期间,我受Columbia中国的委托,直播整场赛事。
在霞慕尼小镇碰到一位来自国内的老父亲,他跟着儿子一起来法国,儿子参加UTMB组别,他自己参加MCC组别,他在讲述赛事的过程时,眼神中的自豪和骄傲我感觉都能放射出来,特别的感染人。
这是越野跑的魅力,它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带领全家都参与进来,去感受自然,亲近大山,用磨砺身体的方式逐渐强大自己。

还有在山西,三夫承办的云丘山越野比赛,那个领奖台特别大,几乎占了一面山壁,刚见到我就在想,这么大的舞台,拍照虽然壮观,但是不是太空荡了?
可当我看到呐咓战队的108名小伙伴,集体上台拍照时才发现,再大的舞台在这些年轻激动的面孔下都显得拥挤。
这也是越野跑的魅力,它能引领更多年轻人聚合在一起,在赛道残酷的考验后,这些人收获了什么,未来他们会感悟出什么,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深深的期待。
